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节选由来及译文

一、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有关的古诗词节选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图片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除  夜  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图片

译文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

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

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除  夜  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图片

译文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

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

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春联)。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 查 子·元 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正 月 十 五 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正 月 十 五 夜 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译文

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古 蟾 宫·元 宵

明-王磐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简析

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 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 怨也千家。”正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实况和广大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愤懑情绪。据《尧山堂外纪》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 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 即西楼为乐。……后经荒岁苛政, 闾阎凋敝, 良宵遂索然矣。’”这段话正可做为这首小令的最佳注脚。

三、寒食节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鹊 踏 枝 ·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五代-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

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

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

依依梦里无寻处。

译文

这几天,他象流云飘哪里?忘了回家,不顾芳春将逝去。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他的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

泪眼倚楼不断自言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纷乱春愁如柳絮,梦中到哪寻他去?

寒    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译文

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寒 食 野 望 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译文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寒    食

宋-张镃

地僻人稀到,檐虚燕未过。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

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

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

1 2 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节选由来及译文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