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消失的永乐大典正本:西方打死也不会说的一大崛起奥秘,一册3200万,永乐大典共有11095册,价值超过3550亿……

图片

初次编撰时,解缙召集了147人。

永乐二年(1404年),初稿完成,名为《文献集成》。

解缙原以为可以交差了事,不料,明成祖过目后瘪了瘪嘴,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

不用自我介绍了,诚如各位所想,我就是那位秉公直言、与太祖“亲如父子”的翩翩才子、永乐大典的总编撰——解缙,人称解公。

我承认,第一次只想着交任务,有点划水,偶尔也跟你们一样,上班的时候也摸摸鱼。

图片

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才高八斗,命运多舛,在短暂的四十七载岁月中,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是出任《永乐大典》的总编纂一职。除此之外,余下的人生不是被贬黜,就是在被贬黜的路上。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找来了太子少傅姚广孝主持大局,再命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类书,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参与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其中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 ,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皇家藏书。

原来,总裁是这么来的,怪不得有点霸道。

图片

朱棣派来主持编修的太子少傅姚广孝其实就是道衍和尚,他有个外号,人称黑衣宰相,一听就知道不简单

图片

道衍和尚号称朱棣身边第一谋士,学识颇高,精通儒释道三家经典,当时号称第一学士的宋濂,对姚广孝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时年35岁的解缙一看,这黑衣宰相都来当总监工了,自己这个大学士能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吗?

除了参考南京文渊阁中的所有皇家藏书外,朝廷还在民间搜罗各种书籍。为了编撰永乐大典,后期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多达21600余人。

《永乐大典》的编撰有严格的制度,即使在重录中,执行标准也未有松懈。重录时,以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瞿景淳为总校官,重要参与者有翰林院官员张居正、徐时行、王希烈、张四维等等。参与人员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因重录工作对书写水平有较高要求,为此,吏部和礼部还专门组织了“糊名考试”,最终招收109位缮写人员负责抄写誊录。

为保证重录工作顺利进行,还特意配备了必要的服务设施和人员,如内府御用监调拨画匠、纸匠,顺天府专门提供上等的砚台、笔,惜薪司及工部供应取暖的木炭,光禄寺负责酒饭,翰林院付书写人员“月米”,锦衣卫拨送巡禁,保障人身安全。

抄写誊录人员晨入暮出,每次领取大典正本必须登记,不许私自携带外出、或雇他人代写。每人每日只允许抄写三页,格式完全按照正本册式、行款摹写,如有差错,必须重写,发现有混报怠工者,还要“罪坐各官”。

每册大典重录完后,于册后注明该册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及圈点人员姓名,以示各人职责。

在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几乎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

但即便如此,是人就会犯错,后来成书的《永乐大典》中仍旧发现了一些错漏之处。譬如,谢保成就曾指出《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韵下“医目”条引《林唐语》,原文出自《因话录》卷六《羽部》,辑录时出现删改,“善医者沈师象”讹作“喜医者沉大师象”。

看来,仍旧有人上班摸鱼啊!

摸个鱼而已,监工都没发现,你奈我何?

1 2 3 4 5 6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消失的永乐大典正本:西方打死也不会说的一大崛起奥秘,一册3200万,永乐大典共有11095册,价值超过3550亿……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