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近代中国落后之一大因素:满清愚治,毁书灭学,使民众呈现蒙昧化,与明朝截然不同,与影视剧大相径庭

八、机械工程

王徵的著作中有自行车、自转磨、虹吸、鹤饮、刻漏、水铳、连弩、代耕、轮壶等等,有部分是他的发明创造,但也有不少是抄袭前辈的书籍。

王徵和传教士邓玉函合作翻译编写创作了《远西奇器图说》,之前就以前专门说过了,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引进西方机械工程学与物理学的著作。

根据程碧波教授的考证,王徴加入耶稣会后,编撰了一本《新制诸器图说》,而其中记载了“火船自去,火雷自轰,风轮转动,风车行远”等诸多奇妙构思的物件,王徵在耶稣会的授意下,将这些新奇的物件悉数归为“额辣济亚牗造诸器图说”,所谓“额辣济亚”,即“Greek”,希腊。

可是,人们惊奇地发现,王徴书中所谓的“火船自去,火雷自轰,风轮转动,风车行远”并非其所创,而是来自唐顺之编撰的著作《武编》,即《唐荆川先生篡辑武编》一书。

所谓,拷贝不走样,一模一样。

九、其他学科

明末清初,在西方连哲学和科学都无法区分时,方以智已经明确提出有关两者概念与关系的论述。

其将学术分为三类:

“考测天地之家,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专言治教,则宰理也。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

所谓通几,是对事物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而质测则要求脚踏实地考察事物变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类,总结验证已知规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

显然,通几与质测是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对学术活动所做的分类。

这种分类是方以智的独创。

通几概念:“器固物也;心一物也;深而言性命,性命亦物也;通观天地,天地亦物也。推而至于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以费知隐,重玄一实,是物物神神之几也。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

这里的通几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哲学。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自序》中提出“质测”的概念:

“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

这近似于现在的自然科学概念。

方以智论述了质测与通几二者之间的关系:

“质测即藏通几者也,有意扫质测,而冒举通几,以显其*密之神者,其流遗物”,“通几护质测之穷”,“不可以质测废通几,不可以通几废质测。或质测,或通几,不相坏也”。

至于其他各领域的研究及著作,还有很多,比如喻本元、喻本亨《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图片

马一龙《农说》

图片

屠本畯《闽中海错疏》

图片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

统计显示,在明朝灭亡之前,华夏平均每年就有一项世界级的科技发明贡献给人类。

再来看看各领域中明朝技术带动产业的发展情况:

“(明代)纺织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缫丝的缫车比元代更精良和完善,已研制成功‘一人执,二人专打丝头,二人主缫’大缫车。《天工开物》记载的花机由两人共同操作,提花小厮坐在花楼上提花,织工门楼下织丝,两人配合可织出各种花纹的丝织品。”

“明代各种新搅车,‘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有的地方还使用水转大纺车。……由于明朝政府的鼓励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城市棉纺业得到普遍发展,江南一代成为全国棉纺中心。”

“在印刷技术方面,也有了极为重要的发展。首先是铜活字的应用。……万历年间又流行起来木活字印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大部头书籍也都有了木活字印本。崇祯年间又用木活字印行《邸报》,这可以认为是中国用活字版印报纸的起源。”

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廷罢官铁冶,开放民营。官府对民冶征收1/15的铁课。

明朝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到了17世纪欧洲产铁量最多的俄罗斯才2400吨。

《明代钢铁生产的发展》中列举唐宋元明的铁产量:

唐元和初年,每年为207万斤;

北宋治平年间是824万1千斤;

南宋初年是216万2144斤(不包括金国);

元朝中统四年(1263年)584万4000斤;

明朝永乐初年是1957万5026斤。

上表中所列并不是实际的铁产量,仅仅是政府征收的铁课量。计算得出永乐初年实际产量应该是2亿7362万斤左右,约为16万2550吨。

18世纪初,整个欧洲(包括俄国)的总产量才14.5万-18万吨。

也就是说,得益于冶铁技术的长足进步,明代永乐初年的铁产量已经相当于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全部产量。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万明等人引述《铅书》的记载,晚明方圆几千里的各种大量名、优、特产等汇萃于山陬一隅,很能反映明后期商品的繁茂景象。其它如铁器、瓷品、纸张、食糖……也在由生产它们的原产地源源不断地贩运到全国各地,进入大小城市中的千店万铺,供当地市民消费。

“明代造纸印刷术空前发达,出现不少大规模民间印书工场……印书工场很大,可分三个部门。”

“毛晋汲古阁,不仅抄书、刻书,也售卖书籍……有着一套规模十分广大而完备的机构。从亲自投资、招聘人才、组稿、校勘、编审、书写、镌刻、印刷、装帧,分工细致,工序环节紧密。书籍刻成之后,直接进行销售。从编、印、出版、发行,全部由自己成立的机构运作完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新型资本主义经营的性质。

葡萄牙人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一书中写道:

“中国人天生好经商,不仅从一省到另一省做买卖,获得大利,甚至也在同一城市做生意。商店里有的东西,街上几乎都有售卖……富有的商人信用良好,很守时(葡人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明朝民间的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工业却不断萎缩。

晚明时期的中国民间私营的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得多,当英国的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经算是巨富的时候,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

《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引用了宋应星的记载:

“民窑发展非常快,容量也比官窑大的多,以青窑为例子,官窑每座烧盘,碟样器二百多件,尺碗三十多件,大覃十六七件,小酒杯五六百件,而民间青窑每座可烧器皿千余件。”

“景德镇陶瓷业中一般民窑的窑身和每窑产量要比官窑大3-4倍。明后期景德镇3000座窑中,官窑仅有几十座。崔、周、陈、吴4家民窑的产品畅销中外,质量远远超过官窑。这时京郊门头沟煤窑很多,官窑只一两座,余皆民窑。”

【满清治下,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画风大变】

一、窥斑见豹,《天工开物》的遭遇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无疑是一部华夏古代科技的总结性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充分反映明朝中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

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天工开物》都有很高的评价:

英国的达尔文说此书是“权威的著作”;

法国的儒莲称它是“技术的百科全书”;

日本的学者则认为这是一本“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

可是,就这样一本促使欧洲突飞猛进的科技巨著,连同后来对东亚国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农政全书》全都不见了,被满清统治者销毁了。

民国初年,有一个人查阅《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冶炼铜矿之处引用到《天工开物》,但是他到北京各个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无果,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无人知晓。

后来,他偶然间在日本朋友家发现《天工开物》日文版,于是到日本的图书馆查,发现有英语,俄语,德语,法语翻译本,以及法语全译本,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唯独在中国找不到这本书。

经过努力,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的明朝原刻本,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然后按照此本,《天工开物》才在中国重见天日,广为印行。

1 2 3 4 5 6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近代中国落后之一大因素:满清愚治,毁书灭学,使民众呈现蒙昧化,与明朝截然不同,与影视剧大相径庭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