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电影隐入尘烟中隐入的“精神毒药”

《隐入尘烟》这部投资不大、没有一位明星出演、没有大规模宣传的电影,上映以来口碑极好,票房一路逆袭,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部电影讲述了西北农村大龄光棍马有铁和小便失禁、腿脚不便的曹贵英两人,均被家里嫌弃,出于甩掉包袱、赶出家门的目的,两家人撮合两人结婚。两人结为夫妻后,相依为命、忍辱负重、辛勤劳作,种地、盖房子、养鸡养猪,眼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曹贵英不幸溺水身亡,留下了马有铁一个人孤单失落的身影……

这部电影本身是非常感人的,很多场景、画面令观众留下了眼泪。但对于电影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有评论说电影因为真实,所以精彩;人民网发文《致敬“隐入尘烟”朴素乡村生活》,说电影呼唤着人们内心对美德的敬意。也有网友评论,说这部电影是在丑化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符合西方对中国设定的价值标准,是在给外国人递刀子。

细细看过这部电影后,虽然感动,但感动过后,似乎少点什么东西。要说电影非常真实,其实电影只是部分的真实,而不是全部的真实;要说电影丑化了中国农民,符合西方标准要求,其实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幼儿园开学第一课节目单来了!先睹为快!

电影《隐入尘烟》在感人、真实,唤醒人们内心真善的同时,实际上是隐入了一剂“精神毒药”。就像电影的最后,马有铁放在桌子上的那瓶农药,只有仔细观看过才能发现。《隐入尘烟》中隐入的这剂“精神毒药”就是把逆来顺受作为了美德,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赞美。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甚至是非常恶毒的。

电影设置的是一个人情冷漠、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逆来顺受不是正确的出路,也不应该作为文艺引导的方向。

中华文化从来不提倡以德报怨、唾面自干、逆来顺受。而贯穿电影始终的核心思想却是一种“麦子生活哲学”。用电影里的话说:“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对啄它的麻雀儿,麦子它能说个啥?对磨,麦子它能说个啥?被当成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

啥也不能说,那就只能忍受呗,这就是逆来顺受。映射了主人公马有铁的人生,赶我走我就走呗,让我结婚我就结呗,抽我血就抽呗,就算到最后,热心群众和政府让我搬进了新房,我就搬呗,又能说个啥?

作为个人的马有铁,面对苦难的生活,有想过抗争吗?有,马有铁和曹贵英努力把日子过好,一点一滴的努力奋斗,不拖欠别人的一丝一毫,该还的账都要还了,这就是在默默地抗争。但电影设定为了这些努力都是白费力、都是无用功,人的精神力量被彻底打趴下,似乎在告诉大家,人要放弃最后的抗争,乖乖接受现实,逆来顺受才是出路。这就是此电影的错误暗示、错误引导。

按照电影的设定,善良的马有铁就应该给村长张永福无偿献血,还得忍受着村长儿子的嫌弃讨厌,因为“救村长就是救全村”,这话听着是不是非常熟悉。马有铁能凭借着善良感动村长的儿子、而被少抽点血吗?显然不会。按照电影的设定,老实的马有铁就应该给三哥无偿打工多年,最后被赶出家门,也不能有怨言。电影中的三哥、村长是一路货色、唯利是图的人、精致利己主义者。

那么三哥马有铜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人?大家可都姓马,马克思主义的马。大概是因为大哥马有金、二哥马有银都去世了,到了三哥当家的时候,人就变了味、变了色,变成了铜臭味。三哥对马有铁看不出有丝毫的亲情感和认同感,只想着利用、利用。现在,到了老四上场当主角了,电影就在无情地嘲讽老四,看老四能“铁”到什么程度,最终还不得乖乖向命运低头,逆来顺受么?

对比下《隐入尘烟》和歌剧《白毛女》,同样讲的是乡村生活的题材,同样是农民悲惨的生活经历,但是哪个作品更能给人以精神力量,一对比不是很明显的吗?

《白毛女》作品的伟大,在于其充满了对命运、对不公的抗争、斗争精神,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弘扬的,这是符合中华文化传统道统的。难道要让《白毛女》中的喜儿也像马有铁一样逆来顺受吗,如此作品还会有力量吗?

要知道《隐入尘烟》电影的感人,还夹带着“精神毒药”的消极。电影中的马有铁是谁?他没有老婆、四处被驱赶没有家、给别人打工多年不被收留,勤奋努力却身无分文,给哥哥家打理的很好,但不是自己的,而且反复被利用。这说的是谁?这不正是千千万万漂泊在大城市996的阶级兄弟们吗,大家过得比马有铁好很多吗,大家觉得靠善良能感动资本家吗,大家能接受“麦子哲学”的灌输吗?

建国初的时候,有部电影叫做《武训传》讲述的是武训“行乞兴学”的感人故事,武训的故事比马有铁的故事还要感人,但当时明确要批《武训传》,就是因为电影中宣传的思想、所处的立场都是有问题的。普通观众是不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的,但电影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观点、认知、立场。

《隐入尘烟》这部电影也是如此,看看可以,说说也行,但这剂“精神毒药”要认清、饮不得。据说这部电影已经入围了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可以看出,西方世界、操控文艺的国际大资本家,心里还是很清楚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

这里可以大胆预测,这部电影一定会在西方获奖、获大奖。而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论还将继续展开,希望大家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擦亮眼睛,坚决倒掉这剂“精神毒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电影隐入尘烟中隐入的“精神毒药”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