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传递华夏文明之火:孩子们的第五课

华夏文明

我们的民族,是从一个小小的部落发展起来的。在遥远的古代,气温较高,大气含氧量也较高,雨水充足,植被十分茂盛。过于茂盛的植被,给生物带来了足够的食物,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野兽数目众多。

华夏的开荒始祖——有巢氏带领着族群筑巢而居。筑巢而居,让华夏族躲过了被猛兽杀戮的危机,然而,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在定居之前,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可以保证族群随时得到足够的新鲜食物。而现在,因为居所固定,迁徙不方便,则需要囤积大量的食物。囤积的肉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保证新鲜。

华夏民族的第二个开天之皇燧人氏应运而出,教人民学会去使用火。火的使用,让不新鲜的食物去腐去臭,避免了食物腐败导致的食物中毒。

随着地球气温的下降,茂盛的原始森林生态开始退化,原本靠狩猎怎么吃也吃不完的小动物们,变的越来越少。

而人口的增加导致对食物的需求增加,造成了狩猎过度,进一步导致了猎物供给的减少。食物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本来吃肉的人类,不得不转型为以植物为主食,经济生态,也从狩猎转向采集。

更重要的是,原本人类像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那样,依循天地设定好的默认程序生存。而现在,定居的文明人类需要一套可以理解和应用的法则,以支撑社会的运转。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失道而后德。”

人类的人文时代,正式开始了。

一切文明的源头和肇始,都是天文和历法。天文历法,指的是天文观测和天文计算。

人类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正是因为农业文明的到来,需要进行观象授时,以天时来指导农业生产。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通过圭表测影,以矩尺为基本测量工具,利用勾股定理和重差法,算出来了周天数,也就是一年的天文周期,是365.25天。

在周天数的基础上,伏羲进一步观测、计算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四个极值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就是四时。

定下四时这个静态的象数模型,再通过天地交合的过程,就可以推算出动态的天地运动的象数模型。

天地阴阳互生,为一三二四。天地阴阳交午,为五;天地阴阳互成,为六八七九;互生有四象一三二四,互成也有四象六八七九。

冬至日,一阳生,天一交五成地六;春分日,天三交五成地八;夏至日,一阴生,地二交五成天七;秋分日,地四交五成天九;天五交五,成地十,十复归于天一,继续以终为始,进入下一年阴阳二气的循环生息。

这十个数,不仅建立了一个完美的象数模型来解释天地,而且也是后世所有数学的基础和源头。

这个象数模型就是河图。对河图模型,再进一步推算,算出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就是洛书模型。

再以这八个极值点为根据,把周天分为八等份,这便是八卦模型。

八卦的每一卦,分别对应三爻,总计有二十四爻。把周天分成二十四份,二十四节气,便诞生了。

伏羲,就这样掌握了农时,指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

定居,用火,采集,人类的社会性和组织的复杂度越来越高。

原本,人类像动物那样,依循天地设定好的默认程序生存。

而现在,定居的文明人类需要一套可以理解和应用的法则,以支撑社会的运转。

伏羲开天,立天道以定人,我们华夏文化,就这样从伏羲开始。

华夏文化的核心就是锚定天地而来的——“道”。

为什么中国文明是永恒传承的文明?

唯天道使然。

在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庄子、阴符经、黄帝内经、列子、素书等等先秦时期的典籍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思想。

我们前面说过,在正统的华夏思想看来,万物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阴阳二气,创造了它们。

天地,也是由阴阳所生,天地本来也是不存在的,是什么创造了天地呢?

这就有了《道德经》中,无生有的概念。

那么无既然能生有,那么无又是从何而来呢?

无,从一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来,这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道。

道从何而来呢,道不生也不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从道中来,它只效法自己,这便是道法自然。

要理解,连无都没有,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难。

河图洛书八卦易经这样的象数模型,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天道。

然而,要理解河图洛书,要理解易经的天地运转模型,对很多人来说,依然很难。

无法做到法天则地,那么就会人法人。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人伦之理。

黄帝垂裳治天下,完成了后世几千年,基本的农业文明形式和社会文化制度。

人伦之道,效法天道。

天无二日,因此,天下之有一个天子;

天地慈爱万物,因此天子衣养万民,这就是仁者爱人;

天地对万物从不偏爱,因此天子亦不偏私,这就是天下为公;

有了仁,人伦纲常的礼仪就制定出来了。

这就是,失德而后仁。

农业的繁荣,导致人口的兴旺。人口多了,又因为繁衍的很多代,这支后代的人口和财富会多一些,另外的一些支脉,人口和财富可能会少一些。华夏这个越来越大的大家庭,谁来当家长呢,人口和财富最多的家族认为,应该有他们来当部落联盟的领袖。

轮流做领袖,社会就会一直动荡,怎么才能结束这种局面呢?

大禹应运而生,治洪水,将靠天吃饭的自然农业,升级到了灌溉农业,解决了生产协作的问题。让一些原本无法保证收成的土地,变得可以受控。这样扩张的新增人口,就可以在驯服后的土地上生活。大禹的水利改革,让华夏民族的可耕地面积,大大增加,这再次使得华夏民族,人口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大禹定九州,铸九鼎,削平了天下,解决了大规模群居问题,为夏启重新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按照大禹设计的国家统治体系,结束了混乱之世,夏商周三代,又恢复了太平。

夏商周三代的一千多年,按照黄帝和大禹设计的体系,社会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秩序。后来商朝出现了大规模的华夏对蛮夷的战争。巨大的战争消耗动摇了商朝的统治基础,周朝取而代之。

周公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完善并巩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我们现在所说的以礼仪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既不是始于周公,也不是始于孔子,而是黄帝以来就存在的文化体系。周公巩固了它,孔子捍卫了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人口增加,迫切要求开垦更多的土地。开垦土地的需求增加,迫切要求开垦技术的变革。开垦技术的变革,则带动了冶铁技术的发展。

随着铁器的使用,开垦土地变得更加高效。在土地供给增加的过程中,人口开始扩张。土地的增加,先达到了扩张的极限。而人口的增长,按照惯性还在继续扩张。

这时候,人口太多,土地太少,为了争夺稀缺的土地,诸侯国只有把社会资源都用在军备上。周王室的土地,则因为分封宗室,导致越来越少。地少了,收入就会少,王师的军备逐渐落后与诸侯国。

这中间,有两场很重要的战争,一个是周幽王时期,在犬戎之乱中,王师惨败导致精锐丧失殆尽。第二个是周桓王时期,日渐衰弱的周王室,试图重新振作起来,维持和加强对诸侯的统治权,结果又被郑庄公打败。王师从此之后一蹶不振。

失去了中央的武力钳制,也丧失了礼乐这种伦理约束,诸侯国的主旋律,就变成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从春秋争霸战争,一直发展到战国的灭国战争。

圣人越来越少,妄人越来越多;君子越来越少,小人越来越多。

天运之善和礼运之善,都被恶人突破,华夏不得不以国家暴力机器为锚的强制性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制止天下大乱的局面,法家就这样出现了。

道家的至善,是天运玄同;儒家的至善,是礼运大同;法家的至善,则是权运循同。法家的核心精髓,是通权达变,循名责实,选贤任能。

秦朝以强力摧枯拉朽的荡平了六国,终于实现了天下大一统,废分封制,立郡县制,将巴蜀,岭南,河套,纳入了华夏的版图,增加了可耕地供给,解决当时的社会困局。而商鞅、韩非子、秦始皇设计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制度,奠定了几千年来依然行之有效的治国的基本的框架。

但是,秦朝却短短的十几年,二世而亡。

中国的智识阶层开始反思。认为秦国的政治思想,太过于残暴和霸道。法家的思想,没有人性和人情味,也没有仁义。

他们认为,应该是华夏的文化道统出现了问题,于是开始出现了一次文化溯源运动。黄老之学,一度成为了西汉正统,这是一次从霸道向王道的复归。

到了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又必须得配一套王霸思想,这时候董仲舒应运而生,创立了汉儒。

从此,华夏的治理格局就此成型,国家政体上,是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的法家帝国,社会治理上,则是以法制规范官员,以礼教规范百姓。

然而,神学化的汉儒由于领导者的先天不足,曲解了先秦儒,谶纬之学成了国家显学。又由于新增土地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土地兼并又日益严重,到了西汉末年,终于动摇了国家统治的根基。

随着汉朝的灭亡,汉儒破碎。

魏晋玄学兴起,然而,王弼这些人,相比汉儒,更为不足取,华夏道统,在王弼这里,只剩下了一个无。

混乱的唐代之后,宋儒再次开启了文化溯源运动,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宋儒,再次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源头——道,开始以道援儒。

可惜宋儒开始,儒家的思想逐渐偏离了经世致用的本旨,出现了体系化,本体论化的特征。

他们的工作虽然很出色,但是却似乎用力过猛拔断了源头的那颗根,以至于后世的几朝,再也无法发起文化溯源运动。

明清时期,只出现了两个大儒,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王夫之。

然而,王阳明并没有返回到老庄孔孟的那个一流和二流思想界。

他走向了和朱熹平行的另一种世界:解构。

打倒了朱熹,也顺带这把孔孟之道也全拆除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是既然世界不存在先验客观的真理,那么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人人都是圣人,大家想干啥干啥就是了。

于是,各路野心家利用王学的理论,成功摆脱了天子治理天下的合法性,士大夫阶层的气节彻底沦丧,儒学的经世致用的宗旨也被废弃,以至于明朝亡国之后,都没有哪个知识分子感到痛心疾首,还乐不可支的赶着伺候满清。

王夫之强烈反对王阳明,认为王学使人任性而废学,对导致明朝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王夫子的鸿篇巨制《船山遗书》,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经学道统的绝唱。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失去了华夏文明之根,一群文人粉墨登场,各路奇谈怪论渐渐占据了舆论,大道自然消隐,辜鸿铭,唱响了华夏道统的挽歌。

从汉武帝之后,因为中国的可耕地的扩张达到了扩张的最大边界,所以后来的历史,就一直在土地兼并和王朝更替里面打转,再也没能打破这个瓶颈。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通过提高粮食单产,以新的农业技术,有效的对东北和西北的土地进行垦殖,间接的对土地供给进行了扩张,这才解决了土地供给的问题。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土地兼并情况,重演历史循环的治乱悲剧,开始坚持公有制,保持团结,用人的力量来克服暂时无法改变的自然环境。

这就是对历史上华夏文明的大致回顾。

然而,虽然千百年来,华夏文化不断衰落,但以天下为己任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成功的被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大儒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华夏道统,也被保存在每一个真正的华夏人的血液之中,每逢乱世,总有英雄应运而出,我们这个民族,也就总能在治乱循环中重新崛起,直到今天。

1 2 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传递华夏文明之火:孩子们的第五课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