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步步惊心:从明至清,通过古籍全景再现欧洲某国与埃及的历史变迁,犹如探案一般还原伪史与古迹制造过程

一、意大利亚(意大利)与拂郎察(法国),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清人梁廷楠(1796年-1861年,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著有《海国四说》一书。书中“合省国说”卷一记载:

“如以大里亚,即《明史》之意大里亚也。本朝康熙九年、十七年,雍正三年、五年,并入贡。《会典》所称意达里亚者是也。

拂郎察,疑即意大里亚国所辖之福楞察,见《粤海关志》,或前明万历间(1573年-1620年)尚别自为国后乃属于意大里亚,仍其旧名,而分城以辖之。此以译音之偶同疑之耳。然徐朝俊、高厚《蒙求》称:“意大里亚,周万五千里。”

原来,拂郎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才立国的,而后有一段时间还仍旧属于意大里亚。最新证据发现:宋人东渡,在北美洲开垦的时间远远不止200年,只是花旗国的历史书中删除了他们的事迹……

图片

图片

如下图所示,查阅清人魏源(1794年-1857年,名远达)所著《海国图志》卷二十七记载,发现佛兰西建国经历与《海国四说》所言大体相同。

看来,佛兰西的历史远没有宣传和想象中那么悠久啊。

所谓的“加特力教”,就是拉丁文Cathlica的音译,即罗马公教,亦称天主教。

图片

都是部落,好多部落

图片

图片

现行的西方历史,对比一下,请自行品味。果然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人家从16世纪初,资本主义就开始萌芽发展了。

思想启蒙是什么时候的事? 17-18世纪。

嗨,怕什么,没有思想启蒙,照样也能在书本里发展资本主义!

在书本的历史中,拂郎察从来都不是意大里亚属地,反倒是意大里亚被打得节节败退……

图片

二、阨入多(厄日多、伊揖国、埃及)

有点遗憾,《函宇通》中有关阨入多(埃及)的志录也明显被人篡改了,而修改后的内容,大体与《职方外纪》相同,只是略有差异。

不过,即便如此,仍旧能发现不少伪造痕迹。

“利未亚(非洲)之东北有大国,曰阨入多之国。地最肥仁。中古时曾大丰七年,继即大歉七载。时有前知(智)者名龠瑟教国人广储蓄,令罄国中之财尽以积穀(谷)……”

《函宇通》

图片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故事是根据华夏历史杜撰的的:

图片

详见此前的文章:在自然灾害面前,耶经的外衣破了好几个大洞,一不小心露出了藏在内里的华夏丝绸补丁,密密麻麻,都快数不清了

其次,《函宇通》中写的是“前知(智)者名龠瑟”,而到了《职方外纪》中却被进一步修改成了:天主教中前知圣人龠瑟者。

并且,还添油加醋,描抹了一番:

“利未亚东北有大国,曰阨入多。自古有名,极称富厚。

天主教中前知圣人龠瑟者,预令国人罄国中之财,悉用积谷。至荒时,不惟救本国饥,四方来籴,财货尽输入其国,故富厚无比。今五谷极饶,畜产最多他方百果草木移至此地,茂盛倍常。其地千万年无雨,亦无云气。国中有大河,名曰泥禄河(即尼罗河)。河水每年一发,自五月始以渐而长。土人测水……”

平白无故多了许多修饰的溢美之词,进步很大,具体如图所示:

图片

图片

1844年版《职方外纪》,在这方面与1623年版《职方外纪》保持了一致

图片

《函宇通》中有下述记载,从这里就能明显看出被篡改的痕迹:

“大率最大不过二十一尺,即大有年。最小不过一十五尺。即歉矣。水中有膏腴,水所极处,膏腴即著土中而不泞。且粪且溉。庶物蕃矣。水盛时,城郭多被淹没。国人滨河者,候其期楗户而避之于舟。

㫺(昔)有贤王专求旱潦之法,得一智士曰亚尔几得默得(阿基米德)者,为水器,以时潴(水积聚)洩(泄),即今龙尾车(阿基米德居然用了中国的龙尾车)也。语具泰西水法中。其士人有机智,好格物。因其地无云雨,日灮(光,篡改的人又写了错别字)旦旦(书中多了一点,错别字),月星宵炕。夜卧不待蓋(盖)屋。举目即见天象,故其候验,视他方独精。

将《职方外纪》中本段内容找出来对比,发现《职方外纪》又在此基础添油加醋,涂改之余还增加了诸多修饰,比如把“二十一尺”改为“二丈一尺”,“一十五尺” 改为“一丈五尺”,删除了“且粪且溉。庶物蕃矣”等等

后续修改时,意识到“士人”不妥,这是华夏独有的概念,为了清除中国元素,故改为“国人”。

“语具泰西水法中”,泰西一词中国人对西国的称呼,作者是艾儒略,西人怎么可能这样称呼自己国家?故此,必须删除。

还增加了“龙尾车”的修饰语:“便利无比”。

此外,《函宇通》中并未提及什么“天文学”,修改时,将“好格物”改为“好攻格物穷理之学”,描述他们“精天文”,还大大吹嘘了一番。

如是这般,《职方外纪》中的本段内容以新面目出现了:

“土人视水涨多少,以为丰歉之候,大率最大不遇二丈一尺,最小不过一丈五尺。至一丈五尺则歉收,二丈一尺则大有年。

凡水涨无过四十日,其水中有膏腴,水所极处,膏腴即著土中,又不泥泞,故地极腴饶。百谷草木俱畅茂。当水盛时,城郭多被淹没。国人于水未发前,预杜门户,移家于舟以避之。去河远处, 水亦不至。

昔国王求救旱涝。得智巧士亚尔几墨得(即阿基米德),作一水器,以时注泄,便利无比,即今龙尾车也。国人极有机智,好攻格物穷理之学。又精天文,因其地不雨,并无云雾,日月星辰,昼夜明朗,夜卧又不须入屋内,举目即见天象,故其考验益精,他国不如也。

其国未奉真教时,好为淫祀,即禽兽。草木之利赖于人者,如牛司耕,马司负,鸡司晨,以至蔬品中为葱为薤(xiè)之类,皆钦若鬼神祀之,或不敢食,其诞妄若此。至天主耶稣降生,少时尝……

图片

1844版《职方外纪》

图片

1623年版《职方外纪》中的“天主耶稣降生”被错印成了“降天”

图片

然而,从“天主耶稣降生”这一句开始,连同后面的“至其地方入境诸魔像皆倾颓,继有二三圣徒到彼化诲,遂有名圣贤甚多”,在《函宇通》中都是没有的,属于新添加内容。

即便有上述诸多差异,仍旧不影响满清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引用《职方外纪》的相关内容。

 

至于《函宇通》?

列为禁书,禁止在市面上流传!

三、金字塔的传说

都到了埃及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归要瞧瞧这些古籍中的相关记录吧?

毕竟,那可是有5000年辉煌历史的埃及啊!金字塔少说也有个几千年历史了吧?

先看看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如何描绘的:该报本质上已完全脱离宗教刊物范畴,完全不具宗教性质,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图片

图片

下图黄色框中的部分,便是所谓的金字塔。麦西国人也被描述得十分精通天文。

图片

万国地理全图集

图片

《外国史略》是晚清早期一部“西洋人谈西洋”的著述,也是魏源百卷本《海国图志》所引用的两部外人史著之一,出自马礼逊父子等新教传教士之手,其不免有所偏向。

图片

上文中将《元史》记载的“马八儿国”说成是“埃及、麦西国”,此为谬误。

“马八儿国”其实就是宋代所称之注辇国,位于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明史·外国传六》 又作顼里、西洋琐里。

根据《元史·外国传三》记载:

“海外诸蕃国,惟马八儿与俱蓝足以纲领诸国,而俱蓝又为马八儿后障, 自泉州至其国约十万里。……(至元间)占城、马八儿国俱奉表称藩。”

好了,看过19世纪的书是如何记述的,再来看看《职方外纪》。《职方外纪》中是这么记载的:

“其国女人恒一乳生三、四子。天下骡不孽生,惟此地骡能传种。

国王尝凿数石台,如浮屠状,非以石砌,是择大石如陵阜者铲削成。下趾阔三百二十四步,高二百七十五级,级高四尺。登台顶极力远射,不能越台趾。

1844年版《职方外纪》

图片

有城古名曰孟菲斯,今曰该禄(即开罗),是古昔大国之都城,名闻西土。

注意,在后来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坤舆总部”中,“孟菲斯”、“如浮屠状”这样的表述凭空消失了。

图片

其城有百门,门高百尺,皆用本处一种脂膏砌石(按,即混凝土)成之,坚致无比。

街衢行三日始遍。五百年前,最为强盛。善用象战,邻国大小皆畏服。

属国甚多,今其国已废,城亦为大水冲击,啮其下土,因而倾倒。然此城虽不如旧,尚有街长三十里,悉为市肆。行旅喧填,百货具集,城中常有骆驼二、三万。”

1623年版《职方外纪》

图片

艾儒略《职方外纪》成书于1623年,“五百年前,最为强盛”,往前推500年,就是1123年,此时的埃及最为强盛?

可是,上面提到的这些19世纪的《外国史略》《万国地理全图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都说埃及有好几千年的伟大文明,其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是距今3000年-5000年前啊。

这怎么对得上?

而且,《职方外纪》中并未提及所谓的金字塔,只有几个状如浮屠的石台而已。莫非是彼时名称尚未确定?

关键是,其国已废,城池被大水冲毁,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也就是说,就算有石台,也被大水冲毁、变成废墟了。

删改过的《函宇通》中也记载了石台,形容也是类似浮屠。原来,最初的构想就是浮屠?

“土有石台,削成若浮屠大者。趾及三百二十四步。其高二百七十五层(职方外纪把“层”改成了“级”),层四尺(用的是中国度量衡)。登台射疏,流矢不越台趾。”

图片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什么样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浮屠其实也挺好的,就是样式不太一样,埃及也不信佛。

我们来算一算:台趾324步有多长?一步长大约为50-80厘米左右,就取最长的80厘米吧。324 X 0.8 = 259.2 米,相当于260米。若取步长为50厘米,则台趾为162米。也就是说,浮屠塔的台趾为162-260米左右。

再来看下高度。其高有275层,层四尺。

明代的尺度迄今所见明代尺仅五支,其中以嘉靖牙尺为最精,尺长32厘米。按上海古籍出版社罗哲文主编文物教材《中国古代建筑》所载:明尺为32厘米(清代北京一尺也为32厘米)。因此,275 X 4 X 0.32 = 352米。

为什么要用明尺? 《职方外纪》用的不就是中国的度量衡么,不用明尺用什么?

也就是说,这些浮屠塔大约长162-260米,高度约为352米。

目前,埃及共有96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最小的是孟卡勒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的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塔原高146.5米,经风化腐蚀,现降至136.5米。

孟卡勒金字塔由孟卡勒法老所建造,其高度为66.5米,底边长度为108.7米

长度:一个是108.7-230米,一个是162-260米;

高度:一个是352米,一个是66.5-146.5米。

兄台,这误差是不是太大了点儿?

352米是个什么概念?

深圳世嘉广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商业街,高度为355.8米,是华强北商业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深圳第七高楼。

图片

深南大道上的标志性建筑“汉景金融中心”,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园区,高度为350米,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全钢结构建筑,也是深圳第八高楼。

图片

再说孟菲斯。

按照现行的西史,古都孟菲斯遗址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南端,距开罗西南大约30公里。吉萨金字塔位于孟菲斯、开罗附近,却在二者之间,说明两个城市并不相同。所以,孟菲斯肯定不是开罗的前身。

图片

但是,无论是《函宇通》,还是《职方外纪》,记载的都是:孟菲斯即该禄(开罗)。

《函宇通》:该禄(开罗)就是孟菲斯

图片

1844年版《职方外纪》:古名曰孟斐斯,今曰该禄(开罗)

图片

不得不承认,还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删得好呀,删到最后,后世的版本中都没有“孟菲斯即开罗”的表述了。

有意思的是,上文中还提到了智士“亚尔几默德(阿基米德)”教人使用水器,而这水器竟是中国独有的“龙尾车”。

还言“士人多机智,好格物”。格物致知,是华夏独有的概念。

龙尾车指农田水利排灌用的水车,是利用圆筒内螺旋轮转上升而提水的一种工具。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九:“龙尾车者,河滨挈水之器也。”

图片

听说元人汪大渊曾经去过埃及,笔者又赶紧找来他的著作《岛夷志略》查阅了一番。

《岛夷志略》是元代中西海上交通史著作,该书本为《清源续志》而作。清源即泉州,又名刺桐港,元代泉州为市舶司所在地。

元至正九年(1349年),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以《清源前志》散失已久,《后志》仅修至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遂命吴鉴修《清源续志》、命曾在海外旅行多年并熟知蕃情的汪大渊著《岛夷志略》附于其后,遂有是书。《岛夷志略》先附于《清源续志》,在泉州刊行,后汪大渊又将其书作为单行本在南昌付梓。

今流传诸本,皆源于明嘉靖戊申(1548)袁氏藏本。光绪十八年 (1892)顺德龙凤镳在北京刊行的《知服斋丛书》中有 《岛夷志略》一种,此为元以后唯一刻本。虽然历经战乱,但《岛夷志略》仍被公私藏书家珍藏,目前天一阁、文渊阁、文津阁皆有刻本或抄本收藏。

图片

汪大渊(1311年~?),字焕章,江西南昌人。

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元统二年(1334年)返回泉州。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两次远洋航行,行程数万里,抵达过220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在《岛夷志略》中,汪大渊明确表示“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之诡异”,自己所写内容“皆身所浏览”,即亲眼所见。

书中记载,泉州吴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闷”(今东帝汶):“昔泉之吴宅,发舶稍众百有余人至彼贸易,既毕,死者十八九,存一二而多羸弱,无力驾舟回舶。”

元朝出征爪哇、试图扫平南宋后裔的残兵仍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

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的讷加帕塔姆)有1267年建的中国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华工”;

龙牙门(今新加坡)则“男女兼中国人居之”;

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的酋长,竟是一位姓陈的中国人,来自临漳……

曾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通事马欢读罢此书,在《瀛涯胜览》中评价道:

“余昔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异,慨然叹曰,普天之下何若是之不同耶……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据说,在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中出土过数百片元代中国青花瓷器,在东非沿岸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的港口城市和岛屿都发现有中国瓷器,坦桑尼亚基尔瓦岛出土的元中期景德镇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也印证了《岛夷志略》的记载。

如果汪大渊到过埃及,那么书中是否也会有对浮屠石台的记载呢?

经查证,有一种说法是书中所记载的“特番里”便是今日埃及北方的海港、尼罗河东支口塞德港以西之杜姆亚特(又译作达米埃塔)

当然,特番里还有另外三种说法,一说是在今印度南端偏西之第路纳弗里区域,一说在今印度喀拉拉邦之南部,一说在苏门答腊岛上。

图片

如上所示,并未提到任何浮屠塔或石台之类的字眼。

又有人研究认为,《岛夷志略》中的“阿思里”即今日埃及东部之库赛。在“阿思里”的条目下,也没有发现所谓的浮屠塔或石台。

图片

虽然兜兜转转、无所发现,不过,当把目光投向清朝的《海国图志》时,却在其卷二十中发现了一段颇有意思的记载:

“伊揖国(埃及)在阿未利加洲之东北,东界阿细亚州内之都鲁机,北界地中海,西界特黎波里,南界东阿未利加各国,即利玛窦所谓黑入多是也,职方外纪作厄入多,坤舆图说作厄日多。

格罗(开罗)都城为著名之国,闻者起敬,然其史书久湮,故人物之本源,朝代之沿革,均无稽考。

虽书籍所述极其荣华富贵,亦无遗迹可征。

按《坤舆说》载天下七奇,而厄日多国居其二:

一曰尖形高台(浮屠变尖形高台了),乃多禄茂王所建,基方一里(324步变成1里了), 周四里,高二百五十级(275层变250级), 每级宽二丈八尺五寸,高二尺五寸(4尺变2尺5寸了),皆细白石为之(非以石砌,变细白石砌成了),共高六十一丈五尺(高度变低了),顶上宽容五十人,造工者每日三十六万人;

二曰法罗海岛高台,亦多禄茂王所建。依山为基,细白石筑成,顶上安火炬, 夜照百里外,海舶俾识港路,此皆所谓荣华富贵之事也。然此云无迹可征。”

图片

图片

《海国图志》50卷成书于1842年,1843年1月3日(农历1842年12月3日)刊印出版。

1840年至1842年,英国打着通商的名义,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而后,随着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疯狂篡改人类集体记忆的行动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步步惊心:从明至清,通过古籍全景再现欧洲某国与埃及的历史变迁,犹如探案一般还原伪史与古迹制造过程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