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医学伪史,愚弄众生:1851年原来真的藏有天大的秘密,若不是顺藤摸瓜,再过百年外人也很难发现

《西医略论》序中云:

“惟我西医远涉重洋,于五港设立医局,专为华人送诊送药”。时间:咸丰七年,即1857年,合信氏职于上海仁济医馆。

图片

合信氏在书中声称:

“ 西国医士,必须屡经考试,取列有名,方准行医。”

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在1850年以前,西国医士必须屡经考试,取得行医执照后,方准行医。

比合信早来中国200多年的明末耶稣会传教士也是这么说的。由此可以推断,明朝末年,欧洲就实行了医生考取行医执照的考试制度。

那么,在经历了200多年的执业医生制度发展后,合信氏必然在英国接受过良好的医学高等教育,应该有很高的医学素质。

传教士医生合信在《西医略论》序言大言不惭地宣称:

“是书采辑西国医书不一种,皆余在中土亲试屡效。”

意思是说,这本心血之作集中采编了彼时欧洲各类医药学著作,而且在中国亲自尝试,十分有效。

那么,这些欧洲医生倒底是怎样为病人看病的呢?请见书中描述如下:

“望、闻、问、切,是为四诊。审证之法,莫切于此。”

此说法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所言一致。但是,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基础理论,西医是没有这个理论体系的。

洗地文针对这点提出质疑,如图:

图片

文中说西医的“切”不是只按手上的脉,有按寸、按关、按尺。巧了,这寸、关、尺恰好是中医的穴位名称,是建立在中医医学理论体系上的内容,西医什么时候看病也从穴位下手了?

书中还出现了“透穴疮”这样的命名,西医又不讲穴位,怎么会如此命名?

图片

如果西医有穴位治病的先例,可以把有关穴位理论的医学典籍拿出来看看,——问题是,有吗?

洗地之人显然对医学一知半解,妄图想玩文字游戏混淆视听。

殊不知,直到今天,西医尚未形成一套医学基础理论。是的,没有。它仅仅利用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发展的科技手段而已。这些科技手段,其他领域一样可以利用,并不是西医发展带来的结果,它只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受益者。

实际上,《西医略论》书中有关望、闻、问的论述,基本是全套照抄中医基础理论。

比如,关于切脉:

“至于脉形,西法计分十种,曰浮、沉、迟、数、壮、弱、大、小、柔、硬,至数验以时表……参以望色闻声问证,自可定轻重安危。”

《脉经》成书时,将脉象归纳总结为二十六种,即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动、结、代。

李时珍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其中,浮、沉、迟、数,脉之纲领。 

这难道不是赤果果地抄袭?

图中“至数验以时表”,是想说中医的“一息数至”,比如“一息四至”、“一息六至”等时间概念吧?

图片

关于病症,书中言:恶寒发热,汗出而愈。

图片

看清楚,这“恶寒发热,汗出而愈”是中医(辨证)专有名词,是有特定含义的。

图片

图片

不仅如此,书中审证篇中的“寒热虚实”也是中医独有的专有名词。此外,什么风湿、开胃消食、去风暖气之类,亦是如此。

图片

再来看看当时所谓的西药是如何制作的,方法居然与中药制作方式一模一样。不仅如此,还与中药一样,分为膏药、丹剂、丸剂、散剂、胶、油和汤剂。

1 2 3 4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医学伪史,愚弄众生:1851年原来真的藏有天大的秘密,若不是顺藤摸瓜,再过百年外人也很难发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