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农夫与蛇的故事:郑和舰队向欧洲播撒文明的种子,意大利因中国吃上大米,得到了历法、海图,农业造船等诸多技术。然而,蛮族甜头一过,野心毕露

显然没有。

那他凭什么知道卢沟桥,还能把它画出来呢?

图片

《哥伦布航海日记》有多处提到“西邦戈”(西潘戈):

十月六日 就到不了西邦戈岛。他认为,一旦偏离航向,到不了该岛,就不能很快抵达大陆。

十月十三日 为不耗费时间,吾欲尽快航行,寻找西邦戈岛。

十月二十一日 据随船土人用手语相告,该大岛可能就是西邦戈岛,此地岛民叫古巴。

十月二十四日 我认为彼等所谓之古巴岛也即人们经常谈及的充满奇闻异事的西邦戈岛,从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看,它也正在这一海域。

十二月二十四日 两人在叙述黄金产地名称时提到了西邦戈。他们把西邦戈叫西宝,说该处肯定盛产黄金。

一月四日 他最后说,西邦戈就在该岛上,上面盛产黄金、香料、乳香和大黄。

这个“西邦戈”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Cipangu”(还有“Zipangu”、“Gypungu”、“Jipangu”、“Zapangu”、“Zipango”、“Cipango”等多种拼法)。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这些拼法如何变化,它们都是基于汉语发音,——即“日本国”的汉语发音,例如,“Ci(日)-pan(本)-gu(国)”。

经过古今中外大量学者的考证,也基本上认定《哥伦布航海日记》中的“西邦戈”就是日本国。

当马丁内斯神父将托斯卡内里信中的内容转告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King Afonso V)后,阿方索五世想获知更多情况,便派遣使者带着马丁内斯的回信去佛罗伦萨找托斯卡内里。

托斯卡内里回信给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答复相同询问时,也把上述信件的抄件,以及所附的相同海图,一并寄给了哥伦布。

大约1480年左右,其副本出现在哥伦布手中。据哥伦布之子费迪南德所说,这封信中透露的内容,事实上成为哥伦布"发现印度”的三个主要原因之一。

托斯卡内里第一封信的原拉丁文文本,保留在哥伦布一部藏书的空白页上,于1871年在西班牙塞维利亚被学者哈里塞( Henry Harrisse )发现。不过,该信中所附的地图已经佚失。

后来,学者们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根据托斯卡内里信件内容,以及受托斯卡内里影响的两幅地图——1489年或1490年马尔泰勒斯·日耳曼努斯(Martellus Germanus)绘制的世界地图、1492年马丁·贝海姆完成的世界地球仪,将原信所附的地图进行了重新复原,如下所示:

图片

1898年,贾斯汀·温莎(Justin Winsor)也对托斯卡内里寄给马丁内斯的地图进行了推测性复原。

图片

进入20世纪后,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院院长保尔·卡莱教授 ( Paul Kahle)也有一项有力的研究尝试还原了托斯卡内里信中所述的地图(即寄给哥伦布的那幅)。

保尔·卡莱教授在土耳其《皮里·雷斯地图》(绘于1513年)中,发现了土耳其海军司令皮里·雷斯将一幅来自哥伦布的地图通过拼接的方式融入其中。

这幅地图的奇怪之处在于,它将哥伦布业已探测过的海地岛和古巴岛,分别描绘成南北向大岛屿和大陆的形状。这个情况,唯有根据托斯卡内里信中的描述去解释方才契合。

换言之,这部分地图实际上依据的不是哥伦布经过探测后出现的地图,而是根据托斯卡内里于1474年信中所附海图制作的。它把向西航行的最终目的,描述成到达亚洲东岸的“契丹省和蛮子省”(中国)和“西潘戈”(日本国)。前者位于大陆,后者则被理解为一个南北向的大岛。

同样在出发前就得到一份详尽海图的情况,也发生在麦哲伦身上。

1507年,马丁·瓦尔特泽缪勒就出版了他的美洲地图和太平洋地图,比麦哲伦启航要早12年。

1515年,在麦哲伦启航前4年,约翰内斯·肖纳尔就出版了一张标明“麦哲伦海峡”的地图。还没去,就已经“发现”了,呵呵。

有意思的是,上述两位制图者,一个是来自德国乡村、没有任何航海经历的牧师,一个是法国东部的制炮工匠,连大海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不知大家看了上面托斯卡内里的那封信感觉如何,笔者从其描绘中感受到的是激动、艳羡,躁动,小心翼翼却又按捺不住兴奋,我仿佛看到了一双双渴望与贪婪的眼睛。

不可否认的是,欧洲所谓的航海探险,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中国。

郑和舰队将文明传播四方,教化万民,而蛮族内里的野心却是向往、占有、抢夺、劫掠。

最后,鉴于太多人被西方伪史仍旧蒙蔽双眼,有必要再次提醒,请大家记住:

印度考古学家经过将近百年的努力发掘与寻找,至今没有发现任何雅利安人在16世纪之前曾经进入过印度的证据。不但没有找到,反而意外发现拥有高度文明的黑发、栗目、黄肤的华夏人种很早就曾统治过印度,并在那里建立了很大规模的城市的事实。

印度所谓白种人的特征是16世纪后进入南亚殖民的白人,与黑发、栗目、黄肤的人种、以及黄黑混血人,三者之间再次混血杂生的遗腹子。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知道西元五世纪之前南欧以及整个欧洲大陆上没有金发碧眼、白肤人种的族群存在。

考虑到遗腹子的关系,西人在编造伪史时就特意鼓捣出了一个所谓的“种姓制度”。其实,16世纪之前,那片地方是没有种姓制度的。

18世纪之前,也没有所谓的“希腊王国”、“罗马帝国”这个称呼。

有一个基本事实一定要记住,学过华夏堪舆学的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高寒地带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缺乏阳光,一直是智能发育欠佳、低弱群体的生活范围。在这样的苦寒之地,很难诞生高度发达的文明。若是不相信的话,把最近几千来的历史拉出来看看就明白了,有哪个辉煌灿烂的文明产生在这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有吗?

相反,直至17世纪,高智、高德、高能者一直占据着北纬三十度附近的宜居带。

从这个角度而言,能从历史长河的视角来理解为什么华夏不对外殖民的原因吗?因为全世界最宜居的区域,就在北纬三十度附近。而这个秘密,早已被华夏先祖发现。故此,祖祖辈辈将九州认定为适合长期生存与繁衍的风水宝地,世代守护。

有鉴于此,谁还会舍本逐末、弃良逐劣,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呢?

1 2 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农夫与蛇的故事:郑和舰队向欧洲播撒文明的种子,意大利因中国吃上大米,得到了历法、海图,农业造船等诸多技术。然而,蛮族甜头一过,野心毕露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