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它无情地鞭笞了文官集团

图片

说起《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很多人并不陌生,比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就多次推荐这本书,很多人也是通过这部电视剧而对这本书略有耳闻,但不一定有时间去读。那么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本书。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大概情况。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爱情

作者黄仁宇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国民党的兵,据说曾经想要成为中国的拿破仑,但没有得到机会,就出国留学做了一个历史学家。那么我个人有点好奇,我们中国历史上比拿破仑厉害的人多得是,为什么黄仁宇想要成为中国版的拿破仑,而不是成为民国版的明太祖呢?但是黄仁宇先生已经去世了,我们也没办法问他这个问题。不过我们应该可以看出,黄仁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并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万历十五年》本来是用英文写成,是拿给外国人看的,英文原名叫《1587,一个无足轻重的年份:江河日下的明朝》。后来书稿由黄仁宇自己翻译成中文,整本书用词典雅,语言流畅,没什么翻译腔,虽然是历史学著作,却又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关于这本书的思想主旨,我们可以先来做一个概括。作者认为,到了万历十五年,大明帝国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事情发生,但已经走到了尽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是采用道德和礼仪来治国,中国道德氛围浓厚,但法律和技术不发达,道德是粗糙而简单的,没办法应付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法律和技术是精确而复杂的,只有它们才能解决明朝庞杂的问题。明朝的灭亡,是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失败。西方近代的崛起,是因为他们拥有发达的技术和法律。很显然,黄仁宇在做出结论的时候,始终都有一个理想的参考对象,一个天堂一般完美的对照模板,也就是西方文明。

对这个结论,我们仔细想一想,似乎不是那么能让人心悦诚服。仅仅把明朝的衰落归结为中国文化的失败,那怎么解释我们在先秦时期就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呢?汉唐盛世当时也是举世无双,宋朝明朝都有各自值得称赞的地方。至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只在西方的书籍中听说过,在现实中看不到什么痕迹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如同书籍里描述的那么辉煌。不信的话可以让它们和中国同时期对比一下出土文物和文献,就知道谁丰富谁寒酸了。中世纪更是黑暗无比,乏善可陈。西方人近代的崛起更像是暴发户的发迹。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认识到,中华文明要和西方文明竞争,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目标。我们中华文明不是一直都弱,西方文明更不是一直都强,那么把明朝衰落的原因归结为我们文化的缺陷,显然是不太公正客观的。

《万历十五年》写于西元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正是西方文明风头正盛的时候,所以作者可能更像是被西方文明的光彩闪耀得头晕目眩,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容易理解的。对这本书,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作者所得出的某些结论,而把重点放在作者对历史资料的展示和分析,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这本书,仍然可以做出一些有价值的发现。

一、张居正为什么改革

由于这本书是以明神宗、张居正、申时行、明武宗、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几个人为线索来撰写的,没有明显的时间线,我们的导读将会给大家梳理出清晰的时间线,让大家明白这本书要讲的内容的前因后果。事情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开始讲起。明太祖在建国之初,先是严厉打击了地主阶级,大大缓解了贫富分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明太祖为了稳定货币,做了一个货币创新。那就是让货币锚定国家信用,不再锚定金银。在没有金银储备的情况下,发行大明宝钞,同时禁止金银的流通。结果才过了几十年,大明宝钞的信用系统就崩溃了。国家再一次失去了货币发行权,私人资本再次控制了货币体系。一方面是货币私人化,另一方面是资本兼并,贫富分化又开始越来越严重。

明朝政府对农民收税很轻,给官员开的工资相比其他朝代来说少了很多,为了补偿一下官员,那就让士绅阶层不交税。所谓的士绅阶层指的是官员以及当过官和有资格做官的读书人阶层。一方面农民交税少,一方面士绅阶层不交税,那么政府的财政就吃力了,实际上明朝财政一直处在一种入不敷出的紧巴巴状态。官员们工资低,这样他们对金钱的爱好相比其他朝代又高了很多,而且他们还有政策保护,不用交税,这就为以后的资本兼并埋下了祸根。文官集团利用做官的收入买田放债,利滚利,快速地积累起了资本。到了万历年间,明朝的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相当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处于一贫如洗的境地,而那些土豪富人和文官集团(或者说士绅阶层)有着很高的重合度。文官集团利用政策优势赚取了大量的非法或者灰色收入,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们成了最富裕的阶层。

农民贫穷,交税也少,文官集团富裕但他们不交税,那么税收的重担就压到了中小地主的身上,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解决中央政府的财政问题,张居正应运而生。

张居正的职位是内阁首辅,这是一个和宰相差不多的官。明神宗朱翊(yì)钧十岁继位,采用万历的年号,首辅张居正不仅担任明神宗的老师,还要主持国家政务。他当时面临的问题是,中央政府不仅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而且财政也很紧张。张居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中央政府先向既得利益集团妥协,承认白银为合法的通用货币。既然有妥协,那就有条件,条件就是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按照田地的面积来收税。这就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很显然,对这个政策最不满意的就是文官集团了,他们本来不用交税,现在要交税了。虽然他们富得流油,但是官员们对金钱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谁会嫌自己的钱多呢?所以,张居正不可避免地得罪了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成一个个的小集团。出生于同一个省同一个县,就是老乡。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就是同年;同年的举人或进士就像学校里的同班一样,在原则上有彼此关照的义务,他们的考官则是一辈子的恩师。除此之外,还有婚姻关系。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派系内部和派系之间,有互相帮助和互相包庇掩盖违法行为的习惯。被提拔的和被帮助的人当然也会对后台老板一辈子效忠卖力。文官集团虽然内部也有斗争,但大体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着严密的组织。

张居正为了推行改革,面对文官集团的阻挠,不得不采取一些政治手腕。哪些政治手腕呢?

第一个就是在官僚集团中培养自己的亲信。让这些亲信来为自己卖力,代替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方便亲自出手的事情。比如向皇帝弹劾某个政敌,向皇帝提某个意见,然后自己再代替年幼的皇帝作出回复。

第二个政治手腕,是把御史和给事中等监察官收归自己旗下,看不惯哪个人就让监察官收集这个人的罪状,去找这个人的麻烦,但是对自己的亲信,即使有问题也会不予过问。

第三个政治手腕,是和掌握着东厂这个监察机构的大太监冯保结成利益同盟,对文官集团的违法行为采取严厉的监察。对反对势力,张居正执法非常严厉,甚至太后的父亲犯法也要接受教训。

不得不说张居正的手段还是很高明的,虽然文官集团对改革措施的反对声音连绵不断,但总体上还是被张居正压制得服服帖帖的。明神宗继位以后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这是明朝百废俱兴、欣欣向荣的十年。明神宗意气风发,想要在老师张居正的辅佐下开创一个盛世。这时国库日益充实,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好转。而且在这十年中,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问题已经被平息了,而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早就消失了,这十年中中国边境基本上是安宁的。张居正还雄心勃勃地想要重振大明的军备,巩固国防。他重用抗倭英雄戚继光,此时解决了倭寇问题的戚继光已经被调到蓟州,张居正重用戚继光,在蓟州军区推行军事制度改革。

关于明朝的军事制度,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明朝初年,明太祖可能是因为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也就是说,武将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比如,武将出兵打仗,是没有独立性的,反而要受到当地文官的指挥。这种制度固定之后,武将即使出生入死,百战百胜,它的社会影响力,也抵不上文官写一篇精彩的文章。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这种制度安排存在重文轻武的倾向,二是文官集团随着利益不断发展巩固而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之后,他们更是主动地排斥和阻挠朝廷在军事制度上做出改革。这样的话,明朝没办法有效地阻挡外敌入侵,更没办法全面地进攻敌国,斩草除根。

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曾经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御驾亲征西北的游牧民族瓦剌人,没想到堂堂天子居然被瓦剌人俘虏,这个事件已经暴露了明朝军事体制中致命的弱点。然而这么骇人听闻的事件仍然没有能够引起朝廷的重视与改革。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再也没办法全面地克制。此后的明武宗朱厚照以喜好军事冒险而出名,北方蒙古人入侵,他曾经冒着严寒御驾亲征,亲自上阵杀敌,取得了应州大捷。作为天子,可以说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的,但是文官们极力反对皇帝在军事上取得成就。明武宗去世后,文官集团们吸取了教训,他们不赞成后面的皇帝对军事有任何的兴趣,更不希望看到皇帝重振国防,取得对外敌的压倒性优势。他们反对的理由有多好笑呢?他们说,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皇帝应该离它越远越好。

那么这就是明朝边患问题的大背景,简单来说,不是明朝真的没能力剿灭这些外敌,而是明朝的文官集团利用军事制度的缺陷反对解决边患问题。黄仁宇认为,虽然重文轻武的制度安排起源于明朝初期,但制度是可以改革的,可以说文官集团反对朝廷增强军事力量成了北方游牧民族还有倭寇入侵问题的最主要原因。黄仁宇在书中也表明,北方游牧民族和倭寇入侵的原因都和明朝不跟他们做生意有关,不和他们做生意,他们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才多次骚扰边境。既然文官集团这么起劲的反对解决外敌入侵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怀疑他们中的某些人和这些敌人有勾结窜通的关系呢?虽然我们没有明显的证据,但我们做出这个猜测还是很合理的。

抗击倭寇的大英雄主要有两位,一位是俞大猷,一位是戚继光。俞大猷想要建立完善的海防体系,他的建议理所当然地遭到文官集团的反对。戚继光则和俞大猷不同,他不寻求军事制度的改变,而是在既定的制度之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戚继光在军队中发扬爱国主义的精神,在战略战术以及武器上发挥到极致,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士气。戚继光的军队军纪严明,据说他的儿子曾经违反军令,戚继光毫不犹豫地将他斩首示众。

除此之外,戚继光还采用政治手腕来获得文官集团的支持,比如给文官们送钱、送礼物,来换取他们的帮助。可以说,戚继光的这些政治手腕并不是很正大光明,但他一心为国的精神却没有半点虚假,在他的努力下,军队所向披靡,战斗力提高了几十倍,很快,倭寇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戚继光被调到北方对付游牧民族犯边的问题,张居正当政期间,重用戚继光,给予他大力的支持。凡是有意刁难戚继光的文官,张居正都不动声色地把他们调走。戚继光在蓟州修筑防御工事,推进军备改革,卓有成效。总而言之,在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国家不仅财政问题大大缓解,而且军事制度也有了改善,只可惜万历十年张居正突然去世了,年仅五十七岁,这些让大明帝国刚刚看到希望的所有政策戛然而止。

1 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它无情地鞭笞了文官集团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