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里面的道理,倒不是多么深奥,就是说快乐学习或者以学习为乐是最可取的,是最高级别的。古人如何教数学?
“高处不胜寒”。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不少人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不按这个道理去做。人们更愿意相信并身体力行:学习是一件苦事,哪有什么快乐可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种说法,比《论语》中的说法,反而更得人心一些,更励志一些,更接地气一些。
我在学生时代,教室里面通常都会贴着“勤为径苦作舟”的标语,而且深受影响,但如今我倒是更倾向于选择《论语》中的说法。
有什么样的认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不然非人格分裂不可。我更认可“乐之者”的说法,也就会践行这种说法。孩子从小学到如今的初二,我们一直坚持快乐学习的原则。我发现,长期坚持快乐学习的原则,孩子对学习慢慢就有了兴趣,也就觉不得学习是一件“苦事”了。
最近两个月,受疫情影响,孩子只能居家上网课学习。孩子自己觉得上网课效果也很好。她能专心听讲,也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时还盼着上数学课与物理课。
反正孩子上网课,不用我多么操心的,更不用我坐在旁边“陪读”的。当然,做作业不再是小时候那样,拖拖拉拉了。
长期坚持快乐学习的原则,终于让孩子觉得学习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就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了,学习效率效果也就更好了一些。而且在性格方面,孩子也越来越开朗乐观了。
我在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道理不难懂,长期践行的话效果其实会更好,但为什么不少人不愿意“长期践行”呢?而且我在学生时代,很少看到听到这种说法呢?起码没有看到哪个教室里面贴着这样的标语。
如今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不少人将“快乐学习原则”理解偏了,以为“快乐学习”就是孩子心情好快乐了就学习,心情不好不快乐了就不学习。
原来如此。
“快乐学习的原则”是说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先多体验体会“快乐”,先多积累“快乐”,先不忙着努力多掌握知识。“量变引起质变”,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体验到“足够多”的快乐后,就会产生认知,觉得学习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快乐的事情,孩子自然就会自觉自愿专注地去做了。
长期坚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原则的话,如果“苦尽甘来”,有所突破,“殊途同归”,体会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那还好一些;但如果总是“苦”,总是“勤”,没有多少快乐可言 ,那么迟早会身心疲惫不堪的,也就越来越不爱学习了。一些孩子之所以会厌学,就是觉得学习中的“苦”多一些,就是觉得学习“枯燥无聊”多一些,没有觉得出学习的快乐多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