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轻松读懂中国经典名著商君书:弱民

商君书的思想是系统的连贯的,整部著作中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那些断章取义瞎解商君书的人,解读出来的东西则是到处充满了自相矛盾。他们从来没有完整地解读过一个章节,甚至光看到一个题目就开始自我发挥胡说霸道。比如弱民这一章,就被很多无知的人解读为不让老百姓强大起来过好日子。

弱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那些自由主义者学会服从大局。我们管理一个家庭也好,管理一个企业也好,如果下面的人总也不服从指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君之道出了问题,不是为了下面的人着想和服务。二是臣之道出了问题,为了个人私利不服从上级的命令。

商君书第一章开篇就说,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也就是说,为国为民是君之道,制定法治要服务于君之道,这就是臣之行,明主长,这个长是家长的长,也就是维护君主的核心地位。君主没有私利,一心为国为民,然后才是臣民维护君主的地位,服从君主的命令。

也就是说,是先有道后有行,君主无道,臣民无行,而且还要推翻无道的君主。正统的中国文化从来不讲愚忠愚孝,愚忠愚孝都是脑子有病的人提出来的病态理论,宣扬愚忠愚孝的人和现在崇美媚美的人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是脑子不够用造成的是非不分忠奸不明罢了。

君主为国为民,天下有道,那么百姓就要维护和服从君主,对那些不维护不服从的人就要进行严厉打击。弱民,弱的是各种违法乱纪的非分之想,弱的是各种为非作歹的暴乱之行。以君之道统一臣之行,最终形成全国高度的团结一致,这就是弱民的真正含义。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如果百姓都服从管理,国家就会强大,如果百姓都不服从管理,国家就会衰弱,所以有道之国,主要的工作就是让百姓服从管理。再次重申一遍,让百姓服从管理的前提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前提是中国历史以来从未改变过的执政原则,也是执政合法性的来源。

百姓淳朴服从管理,就会强,百姓内心狡诈充满各种过分的欲望,就会弱,这就是朴则强,淫则弱。百姓服从管理,就会形成安宁的秩序,这就是弱则轨,如果内心狡诈充满过分的欲望,就会放纵任性不服从管理,这就是淫则越志。百姓服从管理才能被使用,这就是弱则有用。百姓放纵任性就会不服从管理,这就是越志则强。

所以说,以不服从管理的手段去消灭不服从管理的人,就会弱,简单说就是黑吃黑,大家都不以法治行事,国家就会由乱到弱,这就是以强去强者,弱。以服从管理的手段去消灭不服从管理的人,就会强,简单说就是白治黑,以法治消灭不遵守法治的人,国家就会由治到强。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不一样的,文言文是用简练的文字呈现一幅画面,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场景中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一篇文章呈现的是一个连贯的场景,而且和现实能够对应起来,那些用白话文思维去读文言文的人,除了断章取义自相矛盾不可能读出其中的真义来。

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匮,有任乃富于政。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

百姓的特点是对他好就会亲近,什么叫对他好呢?百姓认为让他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才是好,少干活还能多领钱,不立功还能先升官,什么事都能通过走后门解决,这就是百姓认为的善。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工作轻松而又惬意,百姓必然满意,这就是利之用则和。

用人就要给他安排岗位,但是这样的人作出的贡献永远少于他得到的收入,这种满意和谐意味着财政的支出大于收入,慢慢财富就会枯竭,也就是和则匮,而且不干活的人多了会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也就是有任乃富于政。君主舍弃法治,放任百姓喜欢的不劳而获人浮于事,那么奸诈邪恶的人就会增多。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了,但是对照一下现实,商鞅说的对不对?现在的人和古代的人只是吃喝穿用这些外在的东西有了些许差别,内心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商鞅这样公平公正的人放到现在,依然会不受欢迎。

所有人都在幻想走后门挤掉别人的是自己,所以他们不恨不公平的规则,而是恨挤掉别人的不是自己。整个社会没有公平统一的法度,大家都想不劳而获无功得赏有罪不罚,不比能力和贡献,而是比谁更投机取巧更不要脸,能不奸多吗?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百姓贫穷了就会努力让自己富起来,努力让自己富起来之后就会放纵自己的欲望,放纵欲望就会滋生国家的蛀虫。所以百姓富裕了不为国家效力,就让他们以粮食换取官爵,使他们都必须出力,则农业就不会懈怠,农业不懈怠,各种国家的蛀虫就不会滋生。

所以国家富裕了也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样国家就会越来越强,这就叫国富而贫治,重强。很多人觉得有钱了就可以挥霍浪费,反正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就是不分是非去任性妄为。无论什么时候,人都要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这样才不会陷入治乱循环。

兵易弱难强。民乐生安佚,死难难正,易之则强。事有羞,多奸;寡赏,无失。多奸疑,敌失必利,兵至强威;事无羞,利,用兵久处利势,必王。故兵行敌之所不敢行,强;事兴敌之所羞为,利。法有,民安其次;主变,事能得齐。国守安,主操权,利。故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军队容易弱难以强,为什么呢?因为百姓珍惜生命安于享乐,让他们不怕死去做困难的事情,很难让人们符合这个标准,如果能让他们改变怕死畏难的想法,军队就会强大。这就是兵易弱难强,民乐生安佚,死难难正,易之则强。

做事的时候耻于不怕死不畏难,奸邪就会多,不随随便便进行赏赐,就不会犯错误。奸邪不敢做奸邪的事了,敌人就失去了一定对他们有利的条件,这里的意思是说,无内忧才能无外患。我方如果有奸邪作乱,就是一定对敌人有利的事情,如果让奸邪不敢作乱,那么对敌人就一定是不利的,我方的军队也必定强大有威势。这就是多奸疑,敌失必利,兵至强威。

做事都不以不怕死不畏难为耻而是为荣,就是对我方有利的,作战的时候时间处于这种有利形势,一定能称王。这就是事无羞,利,用兵久处利势,必王。所以兵行敌之所不敢行,强;事兴敌之所羞为,利。什么是敌之不敢行?就是改变百姓怕死畏难的想法。什么是敌之所羞为?就是不怕死不畏难。

有了公平的法治,百姓就会安于秩序。民安其次这个次就是次序的意思,什么能力什么贡献就待在什么位置上,不会有非分之想,更不会用非法的手段去得到。国君能适应形势随机应变,及时修改法律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事情就都能办好。这就是主变,事能得齐。

国家维持安定,君主掌握大权,就是对国家有利的。这就是国守安,主操权,利。君主掌握大权但是破坏安定,或者君主想维持安定但是不掌握大权,对国家都是不利的。所以君主要善于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拿出适合新形势新变化的对策,国家要坚持为民谋利维护长治久安不动摇,这就是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治则强,乱则弱。强则物来,弱则物去。故国致物者强,去物者弱。  

利禄出自农战这个唯一的途径,国家的财富就会增多。利禄出自很多途径,国家的财富就会减少。所以利禄出自农战这个唯一的途径,国家就会治理的好,如果利禄出自很多途径,国家就会乱。国家治理好了就会强大,国家治理乱了就会弱小。

国家强大了,国家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国家弱小了,国家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国家能够聚集财富就会强大,国家只能散去财富,国家就会弱小。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人都过不上好日子,那些坑蒙拐骗的人反而风光无限,这个国家就要完蛋了。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人最喜欢哪三样东西呢?荣誉、权力、财富。没荣誉就会想着得到荣誉,没权力就会想着得到权力,没财富就会想着得到财富,这就是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这就是君主驾驭百姓的抓手,要把人管理好,离不开这三样东西,分配好就能管理好,分配不好就管理不好。

因为好逸恶劳思想的泛滥,人普遍不愿意踏踏实实干事。不干事就要处罚,人才会去干事,干好了就要奖赏,人才会把事情干好。这就是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空谈家往往对不干事的人不忍心罚,对干好了的人不舍得赏,如果只寄希望于人的自觉性,肯定是管理不好的。

打仗了军队能靠得住顶得上就是强大,所以说战事兵用曰强。有任务了都能接任务并把任务完成,这才算是优秀的管理。如果百姓通过私人门路就能地位显耀,就会轻视爵位和官职,富裕了就会轻视奖赏。

为什么中国文化里总是强调节制私人资本呢?就是因为资本做大之后,就可以让百姓获得私荣,从而失去对国家的认同感。百姓从为国家效力变成为各路资本效力,国家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分裂了。

管理百姓,要用刑罚使他们感到怕死畏难是一种耻辱,打仗的时候他们才会勇猛作战。如果在百姓怕死,国家管理得一团糟的情况下去打仗,士兵和农民就会消极松懈,国家也就衰弱了。

现在流行的反战宣传,就是让人们认为怕死畏难不再是一种耻辱,第一时间选择苟且偷生投降,这种反战思想,到底是对侵略者有利呢还是对被侵略的国家有利呢?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商有淫利有美好,伤器;官设而不用,志、行为卒。六虱成俗,兵必大败。  

农民、商人、官吏三者,是国家常设的职业。农民开辟土地,商人贩卖货物,官吏管理百姓。三种职业滋生六种蛀虫,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种蛀虫扎下了根,国家就要削弱了。我们前面详细讲过关于六虱的内容,这里就不再重复。

简单说就是农民的岁和食,就是有了多余的粮食就贪图安逸耽误农耕,商人的美和好,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引诱人去消费华而不实的东西,耽误必需品的生产。官吏的志和行,就是占着位置不为过效力,思想品行堕落。如果这六种蛀虫成了社会风气,打仗一定大败。

法枉治乱,任善言多,治众国乱,言多兵弱。法明,治省;任力,言息。治省,国治;言息,兵强。故治大,国小;治小,国大。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法治被歪曲,治理就会混乱,对坏人施行仁政,空谈就会流行。这对应的就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如果有法不依,就会问题层出不穷,结果就是国家混乱,如果执法不严,就会空谈流行,结果就是军队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这都是对犯罪的鼓励,国家不可能不乱。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就没人敢犯法了,国家治理起来也就省事多了,这就是发明治省。只任用有功劳有贡献的人,就没有空谈的人了,这就是任力言息。国家不出问题才叫治理好了,杜绝了空谈军队才会强大。到处出问题需要治理,这叫治大,治大就会国小。国家没有问题需要治理,这叫治小,治小就会国大。

百姓都希望犯法了能够不受到处罚,有罪必罚是百姓厌恶的,但是管理国家必须做到有罪必罚百姓才会遵纪守法服从管理,这就是政作民之所恶,民弱。管理国家如果施行百姓喜欢的仁政,犯了法也不处罚,那么百姓就会为非作歹不服从管理,这就是政作民之所乐,民强。现实是不是这样的?我想大家都明白。

百姓遵纪守法服从管理,国家就强大,百姓违法乱纪不服从管理,国家就会衰弱,这就是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如果不懂文言文的语境,就不可能明白每个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如果连每个字代表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只会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解读。

商鞅讲的是治国之道,什么是道?就是唯一正确的必须要遵从的原则,想把国家管理好就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就不可能把国家管好。我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看看现实中一个国家管理不好,是不是因为违反了商鞅说的这些原则?如果按那些瞎解读的人得出的让人笑掉大牙的结论来治国,能把国家治理好吗?

用商鞅的治国之道去分析现实问题,就能直达问题的本质,一眼看出问题出在哪里,以及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问题。那些觉得商鞅的方案得罪人太多而不敢用的,就是有人制造出来问题还不敢得罪制造问题的人。这种幻想另辟蹊径,在不得罪制造问题的人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这不是幼稚到可笑吗?

故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弱之,兵重强。故以强,重弱;弱,重强。王。以强政强弱,弱存;以弱政弱强,强去。强存则弱,强去则王。故以强政弱,削;以弱政强,王也。

所以百姓都希望可以享有为所欲为的自由,拒绝接受法治的限制,这样骄纵下去,一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弱。百姓都希望可以享有为所欲为的自由,但是用严刑峻法让他们不得不接受法治的限制,遵纪守法规范自己的言行,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

所以说百姓不遵纪守法,国家就会越来越弱,百姓遵纪守法,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最终称王天下。这就是以强,重弱;弱,重强。王。严厉打击坏人让好人不怕坏人,好人才不会学坏,这叫以强政强弱,弱存。严格保护好人让坏人不敢欺负好人,坏人才会学好,这叫以弱政弱强,强去。

不让一个坏人逃脱处罚,不让一个好人受到冤屈,这是治国的目的。如果坏人都逍遥自在,国家就会衰弱,如果坏人都受到惩处,国家就能称王。这就是强存则弱,强去则王。一个国家治理的不好,一定是坏人风光无限,好人备受欺凌,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地区,都是如此。

所以让坏人骑在好人头上,国家就会削弱,让好人骑在坏人头上,就能称王天下。这就是以强政弱,削;以弱政强,王也。正邪不两立,好坏不相容,好人舒服了坏人一定不舒服,坏人舒服了好人一定不舒服。那些鼓吹包容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让好人包容坏人,从来不顾及好人的感受。

让好人舒服还是让坏人舒服,就是路线问题,也就是君之道。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也就是臣之行。治国其实就是这么点事,到底是让好人好过,还是让坏人好过,这是本质,其他的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现象。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于功,赏必尽其劳。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则无敌矣。今离娄见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圣贤在体性也,不能以相易也。

明主使用大臣,任用一定是凭借功绩,赏赐一定是根据功劳。君主能让百姓相信这一点就像相信太阳月亮的存在一样,那么国家就无敌了。一个人之所以愿意毫无保留地付出,是因为他确信自己的付出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说,君主要做到令出必行,必须做到用必加于功,赏必尽其劳。

离娄眼睛能看到远方鸟兽的细毛,但不能因为他眼神好的特长就提拔他。乌获能够举起千金重的东西,但不能因为他力气大的特长就提拔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没有利用他们的特长去立功做贡献,只有用特长立功做贡献了之后才能根据功劳贡献提拔。

所以圣贤在于能够知道每个人的特长,不能以有特长为理由提拔人。知道每个人的特长,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知道派谁去能更好地完成任务,等到他们用自己的特长立了功了,再根据功劳进行提拔,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

现在掌权的统治者,都想成为了不起的帝王,这就要实行法治。抛弃法治治国,就如同担子重路途远却没有马牛,想过大河却没有船和桨一样。现在人众兵强,是帝王重要的资本,如果不能严明法治来守护这些资本,那就接近危亡了。

君主一个人怎么才能管理一个国家呢?肯定需要一个工具,就像一个人用马牛可以把重物运到远方,用船和桨可以渡过大河一样。君主管理国家的工具就是法,人众兵强的国家,如果没有法治,就会混乱,现有的优势也会失去,只有严明法治,才能稳定住自己的优势。

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宛钜铁釶,利若蜂虿;胁蛟犀兕,坚若金石;江、汉以为池,汝、颍以为限;隐以邓林,缘以方城。秦师至,鄢、郢举,若振槁;唐蔑死于垂涉,庄发于内,楚分为五。地非不大也,民非不众也,甲兵财用非不多也;战不胜,守不固,此无法之所生也,释权衡而操轻重者。

所以明主明察法治的重要性修明法度,境内的百姓就没有为非作歹的想法,游手好闲的人也不得不去冲锋陷阵,百姓都努力从事农战,这是君主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也就是说,君主知道如何用法来设置利害,让百姓趋利避害。

楚国的民众行动迅速而统一,行军快如旋风。他们手持宛地的钢铁制造矛,锋利如同蜂刺,身披鲛鱼、犀牛皮制的铠甲,坚固如同金石。又有长江、汉水作护城河,有汝河颖水作凭借,有邓林作屏障,有方城作要塞。可是秦兵到来,攻下鄢郢如同摧枯拉朽。

唐蔑在垂涉战死,庄蹻在国内起义,楚国就一分为五。楚国土地不是不广阔,人民不是人众多,兵甲财物不是不充足,而作战却不能取胜,防守不能坚固,这就是不修明法度的结果,如同舍弃权衡的工具而去量轻重一样。

很多国家都想强大,也都想学习秦国变法,但是为什么都没有学会呢?不是说变法多难学,而是变法的一方去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冒掉脑袋的风险。本来就贵为王侯,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怎么可能下得了这个决心。

商鞅赢在了他遇到了秦孝公,能够让变法得到毫无保留推行, 也赢在了秦孝公活的时间足够长,让受益于新法的人成长为了维护新法的集团势力,这两点缺了哪一点,变法都有可能半途而废。

那些谋求权力是为了纵情声色过骄奢淫逸的日子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商鞅和秦孝公这样的人的,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法家思想。因为这样的人去看商鞅和法家思想的时候,一定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一定会断章取义妖魔化的。屁股决定脑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下一篇,我们开始讲商君书第二十章:外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轻松读懂中国经典名著商君书:弱民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