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贾湖骨笛不是笛子,推倒西方音乐伪史需从华夏探源,从贾湖骨龠和天文历法说起,是该为华夏万年音乐史正名了

音乐是文明的基础要素。没有音乐,便当不起“文明”二字。

音乐,于现代人类而言,大多都是为了娱乐和放松。但在华夏古人的眼中,这只是最低层级的需求。

要想把贝多芬、莫扎特之流的问题说清楚,必须得从音乐产生的源头开始探究。唯有如此,才知道我们的东西是什么、别人窃取了什么、理解与应用到了哪个层次。

关于音乐,这是笔者写得最累的一篇文章,站在岸边观大河奔流是难以窥得全貌的,若要洞察前因后果,只能爬上山巅望远,再下到岸边细察,方能得见一二,向真相靠拢。这个过程颇费心力,极为枯燥,只能凭借一腔热血,坚持下去。

希望有幸得见此文系列的人,能够继续在此基础上持火前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永乐大典的流散与东洋音乐崛起的秘密:耳熟能详的交响乐大师们不仅沾了华夏乐理的光,还从大典乐谱、民间曲谱中受益匪浅

图片

 

韶,美矣,美好之意。

韶乐,始于五千多年前,舜为缅怀尧帝功德所作颂曲——大韶,后来成为上古大乐的总称。

《庄子·天下》云: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曾赞叹邵乐:“子谓韶尽美矣,亦尽善矣!“(成语“尽善尽美”的来源),还有一句众所周知,耳熟而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虽然,舜帝时代的韶乐已经尽善尽美,但韶乐却并非华夏音乐、也非世界音乐的源头。

华夏先民思想观念中的音乐,与今人所理解的音乐,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就某种程度而言,甚至不是同一个东西。因为在数千年前,“乐”在被分类时,归入的是“经”部,而“曲”则归入的是“集”部。

乐,其实指的是乐律。而“律”又与天文历法相关,律算之学被纳入了“小学”,——要从小开始学起。可见古人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华夏古代的“艺术”一词也与今日之语境大不相同,清朝以前的正史中凡是提及“艺术列传”之处常常都是“占卜术士”之事迹。《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除却古琴谱外,并没有其他音乐书籍著录,倒是书画、篆刻、杂技、棋艺、器物、食谱有一大堆。

北宋邵雍《皇极经世》十二卷,其中“观物外篇”有“声音唱和”四卷十六篇,颇涉音乐占候,其术多数术、阴阳、干支之法。后世注解本书时,多言其涉音律。

音乐,居然与占卜占候、天文历法有关?

是的。

其实,音乐起源于天文,自然与天文、占卜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时日久远,今人知之者愈来愈少而已。

一、音乐的起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或《刘安子》)中便记载了华夏古乐与天文之间的关系。

这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率领其麾下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书中第三卷《天文训》便有涉及音乐方面的记载共计十余处,多达一千余字,涵盖五音、十二律,以及律吕相生等乐律理论方面的诸多记载。

图片

《淮南子·天文训》在叙述行星时,将“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与“角、徵、宫、商、羽”五音一一对应起来,具体如下:

“何谓五星

东方也……其音,其日甲乙。

南方也……其音,其日丙丁。

中央也……其音,其日戊己。

西方也……其音,其日庚辛。

北方也……其音,其日壬癸。”

 

图片

此外,《淮南子·天文训》在阐述二十四节气时,云: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

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

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

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加十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

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

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

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

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

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

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

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

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

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

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

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

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

图片

图片

上述内容以北斗星的斗柄旋转时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再将二十四节气与音乐中的十二律吕对应起来,纳入了一个模型。

图片

《周髀算经·陈子模型》云:

“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

冬至,太阳对应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对应于北回归线。

《礼记·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

天地之和,和于何处?其实就在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上。

显然,音律与历法密切相关,源出一脉,皆与天文历法相关。

如果通过《淮南子·天文训》和《周髀算经·陈子模型》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话,我们再来看看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

注意,周髀算经经常被公知宣称为数学书,与天文物理无关,真是这样吗?如果真是如此,这里的陈子模型说的是什么?仅仅是数学?

1986年至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40多支骨笛。笛孔有5、6、7、8之别,其中大多数骨笛为7孔。

迄今为止,贾湖骨笛是华夏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距今大约9000年。

图片

贾湖人虽然处于9000年前,但生产力十分先进、文化已相当发达。贾湖遗址出土了88个窑式粮仓,可贮藏5万多斤粮食。因为物产丰富,贾湖人已经开始了酿酒,——可惜,贾湖啤酒被花旗国抢注了。

贾湖先民观察到丹顶鹤既能够感知节气,又知时辰,于是把“通天”的向往寄托于丹顶鹤身上,用丹顶鹤翅膀上的尺骨做成了骨笛。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鹤鸟有长达1米以上的气管,骨骼强度是人类的7倍,引颈而歌,声振林樾。以鹤骨为笛,其声清越。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图片

贾湖骨笛制作十分考究,每一个开孔都是十分规则的正圆形,大小分毫不差,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它的出土,不仅改写了先秦音乐史、华夏整部音乐史,更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不过,贾湖骨笛的叫法是错误的。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刘国正教授的多年研究和考证,贾湖骨笛并不是笛子,而应称之为“贾湖骨龠(yuè)”

1996年,刘正国教授发表论文《笛乎筹乎龠(yuè)乎——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华礼乐文明的始祖“龠(yuè)”失传之后,时隔2000多年,第一次为其正名。

其后,又出版《中国古龠(yuè)考论》一书,对“龠(yuè)”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从文字学到具体的使用方法、从民俗学到我国古代相关文献,多方证据表明,“贾湖骨龠(yuè)”就是华夏乐律的始祖。

目前,该论断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通认同。

图片

图片

图片

“贾湖骨龠(yuè)”出土时,因其外观类似笛子,加上当时人们认识不足,故被误称为“骨笛”,实际上这件乐器并非笛子,而是先秦文献中经常提到、后世已经失传2000多年的华夏乐器的始祖“龠(yuè)”。

根据《律吕精义》记载:

“龠(yuè)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

“龠(yuè)”是世界音乐的始祖,不仅仅是因为这件乐器年代最早,更重要的是,由“龠(yuè)”而产生了全世界最早的乐律,是世界乐律学之鼻祖,不论是华夏自古以来传承的“黄钟十二律吕”,还是后来西方变相使用的“Do Rai Mi Fa So La Xi”,统统源于“贾湖骨龠(yuè)”

“龠(yuè)”还发展成为度量衡的标准之一。

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量者,龠(音月)、合、升、斗、斛(音胡),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 

即,嘉量由5个单位分量组成,每一个单位代表一种容积,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律”为“黄钟律”,黄钟律本为十二音律一种,能发出黄钟音调的律管恰好能容1200粒黍,而一龠也正好容1200粒黍。因此,律管容积就是龠的标准,再推而广之到合、升、斗、斛,量器就同黄钟律建立起关系。

此外,还要求敲击嘉量时能发出符合黄中律音高的声音。

昆羽继圣:中国度量衡换算就是伪史照妖镜,在新莽卡尺、新莽嘉量和华夏古钱币面前,被釜底抽薪的西方数学瑟瑟发抖,原形毕露

那么,世界乐律学之鼻祖“贾湖骨龠(yuè)”与天文历法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也是来源于天文呢?

是的。

“贾湖骨龠(yuè)”的开孔将之分成一节一节的,作为吹管乐器,正是通过对“气”的控制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便是最初表层意义的“节气”。

而这“节气”也是与天文历法相对应的。

在河南贾湖遗址中还发现了“规”和“矩”,被推测为最早的天文观测工具。它是与“贾湖骨龠(yuè)”配合起来使用的。

“贾湖骨龠(yuè)”与乐律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于“贾湖骨龠(yuè)”在天文历法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故而“节气”一词最终便被用来描述历法。

个别“贾湖骨龠(yuè)”能吹奏出完整的十二律,这些音律与骨笛上的“二分二至”节气的日影落点相对应,便是“律历对应”,使古人产生了“音律通天”之观念。

因此,华夏五音六律的源头在于天文,在于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阳历,尽管两种太阳历的月数不同,但其基础相同。二者皆以冬至、夏至两个节气为基础。

五音与六律,恰是从冬至、夏至这两个节气出发的。

五音(又称五声,即五个音阶),发源于五行十月太阳历;

六律(阴六吕、阳六律,即阴阳十二律简称),则发源于十二月太阳历。

图片

《国语·周语下》:“律以平声。”

《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音与定音的标准,都是从冬至夏至这两个时令点出发的。

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阳历两种太阳历的月数不同,但基础相同。两种太阳历均以冬至夏至两个节令为基础。

五音六律,正是从冬至夏至这两个节令出发的。

五行“木火土金水”,是十月太阳历的五个季节。木,春;火,夏;土,长夏;金,秋;水,冬。

五行,实际上是地球公转过程中与太阳对应的五个时间空间段。在这五个时间空间段中,华夏先辈发现了“角、徵、宫、商、羽”五音。木行角音,火行徵音,土行宫音,金行商音,水行羽音。

太阳历五行与五音的对应关系,记载在了《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五个音阶,形成于十月太阳历。

当十月太阳历改革为十二月太阳历时,十二律便随之诞生了。

一月一律,十二月十二律。

孟春之月,律中大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太阳历十二月与十二律的对应关系,则记载在了《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十二纪》之中。

古人用十二律吕“以调气候,以轨星辰”。伶伦用“飞灰候气法”发现十二气。

《小至》“吹葭六琯动浮灰”中记载,冬至时,十二律正应在黄钟上,黄钟管内的葭灰就飞动起来。古人候气使用“飞灰”之法,即用苇膜之灰堵于律管上口。根据阴阳之气距地面深浅,依次埋于地中,其月气至(节气时间一到),则灰飞管通。

不过,由于“飞灰候气”之法需要条件极为苛刻,难度极大,华夏先贤遂以天象作为记载乐律之符号,故曰“天文”

许慎《说文》记载:“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又因十二气为亘古不变的时间单位,故曰“律”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此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阴阳十二律又称为“律吕”。

阳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阴六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明世子朱载堉用数学证明了十二律,从此诞生了中国十二平均律。之后十二平均律走出了国门,并被整个世界所接受。敬请记住,今天全世界采用的定音标准源于中国。而中国的十二平均律,其发源则在十二月太阳历。

由于最初的乐器不是用来演奏音乐,而是用来进行天文观测的,其发音被认为是来自天上的星辰,故曰“天籁之音”。

二、关于乐律之定音

春秋时期,管仲在其著作《管子》中记载了“三分损益法”,在一个八度内获得12个半音,这种律制被后世称为“五度相生律”。

《国语》记载了西元前522年周景王分别和单穆公、乐师州鸠的对话。与单穆公探讨的是“熔化无射钟,改铸成音律较低的大林(即林钟别名)钟”的可能性;与乐师州鸠探讨的是如何实现“六律”向“十二律转化”的问题。

州鸠说,通过在”六律“中插入六个称作为”六间“的”间隙律“,可以得到“十二律”。

《礼记·礼运》篇记有“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方法。

图片

《史记》也记载了“三分损益法”,即取一根用来定音的竹管,长为81单位,定为“官音”的音高。

然后,将其长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81乘上2/3,就得到54单位,定为“徴音”;

将徴音的竹管长度增加原来的三分之一,即将54乘上4/3,得到72单位,定为“商音”;

再去掉三分之一(三分损),72乘2/3,得48单位,为“羽音”;

再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48乘4/3,得64单位,为“角音”;

由此产生的宫、商、角、徴、羽五种音高,就称为五音。

(律吕一旦定下,度量衡的标准也就从这里衍生出来了)

图片

律管当长度减为一半时,频率将变为原先的两倍;长度增成为原先的两倍时,频率成为原先的一半。我们将这种互为二倍数的特殊比例,定义为彼此互为“八度音”。

接着,继续按照典籍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可得五度相生的十二律。

图片

因此,律历又称历法,因为历法和律历是无法分开的。干支历法都是通过音律作为支点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古人称之为“律历”。

湖北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编钟,堪称世界青铜时期音乐文化的巅峰,其总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每件钟可发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

图片

编钟上有铭文3755字,记载了一部成套的乐律体系,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铭文中出现了十二律及其异名达28个之多,展示了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律体系。

曾侯乙编钟也正是五度相生十二律的体现。

图片

基于“三分损益法”得出的调式异常丰富:

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七声音阶的清乐、雅乐、燕约又各有五个调式;隋唐燕乐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七宫十二调,明清南曲五宫八调。

但是,这种五度相生的十二律有个缺点,就是无法自由转调。

1584年,明朝“乐圣”朱载堉用自己独创的81档大算盘计算开方,提出“新法密率”,用2的12次方根的比率,将一个八度分为12等分,制造了十二平均律(十二等程律)的律管,于是彻底解决了十二律无法自然转调的问题。

朱载堉所著历律融通一书,将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律、以及六十四卦相对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华夏的音律体系。

图片

为什么音乐也要溯源?

因为,那是一个心灵的港湾,一个精神的寄托,一个灵魂的归所。

断层的文化,犹如迷路的孩子,他曾经彷徨无措,曾经惶惶不安,曾经沮丧落寞,曾经被人蛊惑,曾经迷失双眼,曾经身不由己,曾经浑身是血,曾经狼狈不堪,曾经蓬头垢发,曾经任人凌辱,曾经屡遭构陷,曾经身陷质疑,曾经千夫所指,曾经频遭谩骂,曾经自尊心被严重扭曲和打压,曾经尊严被人随意践踏……

而他历经一切波折,历经一切艰难,历经一切困苦,历经一切痛楚,终将凤火涅槃,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贾湖骨笛不是笛子,推倒西方音乐伪史需从华夏探源,从贾湖骨龠和天文历法说起,是该为华夏万年音乐史正名了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