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东风劲吹破伪史,贝多芬神像轰然倒塌:耳聋的大师果然经不起细细推敲,莫扎特、巴赫抄作业上瘾,关键还在传教士钱德明身上

破除西方音乐伪史系列文章:

第一篇:律圣朱载堉狂点数学技能,定下世界标准音调:没有我,西方能有标准乐器和乐理?没有我,巴赫能发明钢琴?你们还想听钢琴曲?

第二篇:贾湖骨笛不是笛子,推倒西方音乐伪史需从华夏探源,从贾湖骨龠和天文历法说起,是该为华夏万年音乐史正名了

第三篇:永乐大典的流散与东洋音乐崛起的秘密:耳熟能详的交响乐大师们不仅沾了华夏乐理的光,还从大典乐谱、民间曲谱中受益匪浅

这是本系列的第四篇。

贝多芬的故事要从法国传教士钱德明这个关键人物说起。

法国传教士钱德明(Pere Jean-Jacques Marie Amyot orAmiot, 1718-1793年,一说卒于1794年)来华后居于北京42年,精通满语和汉语。在华期间,他不仅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专著,而且还翻译了不少中文著作,其大量专著和译著都被收入《中华杂纂》(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oeurs, les usages, etc. des Chinois,par les missionnaires de Pekin)一书中。

该书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共15卷(一说16卷,1776~1814出版),1776—1791年刊印,前后费时38年,别称甚多,或直译为《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的论文集》、《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人历史、科学、艺术、习俗论丛》、《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录》,又或简称为《北京教士报告》、《中国杂纂》、《中国论丛》。

为方便起见,本文使用简称《中国杂纂》来代指此书。舒伯特临死前突然爆发,仓促间创作大量完美作品,梅毒早期耳聋、晚期痴呆、精神错乱不是事儿,贝多芬、莫扎特、舒曼死于梅毒也全成大师

图片

《中国杂纂》的另一位主编是传教士韩国英。

注意,除了钱德明以外,另外三位法国传教士韩国英、巴多明、汤执中也在坚持向欧洲寄送有关中国植物书简及信息,可谓分工明确。

图片

图片

《中国杂纂》收录了钱德明关于中国音乐的具体论述,为欧洲十八世纪下半期介绍中国的最重要书籍,亦为法国汉学之祖。

钱德明、韩国英等在华传教士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翻译后寄至法国,再由法国方面组织人手进行编辑审订。

书中插图包罗万象,有哲学史人物、军事、音乐等各大主题,风格涉及中西风格,以及中西混合风格。书中第九集刊出十二幅精美的《严州水灾重建叙事图》,则完全复制中国版画原型。

图片

《中国杂纂》很珍贵,孔夫子上有孤本十册在出售,价格逆天,标价6000-45000元。国家图书馆有一本典藏,如下:

图片

根据比利时学者钟鸣旦的研究,万历年间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曾经对于华夏乐舞有过富于创造力的阐述和改造,但囿于形势,未能在国家祭典上得以实现,但却引起了耶稣会士法国人钱德明的注意。

钱德明把这批有关朱载堉的舞蹈图示被收录在《中国杂纂》(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les sciences,les arts,les moeurs,les usages,etc. des Chinois 【Paris:Nyon,1780】)一书中,而且将总数超过1400页的朱载堉舞蹈图示的绘本(包括配乐)送到了欧洲。

这对西方音乐、舞蹈和艺术,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万历年间,皈依天主教的李之藻(1565一1630)利用职务之便,对于文庙祭祀儒家先祖孔子的乐舞进行修订,于1618-1619年辑撰了《泮宫礼乐疏》一书,书中前几章讨论泮宫(即乡校)中的圣祠,对于祭器、祭典上的音乐和颂歌都有记载和讨论,而且记载了三套、每套32个姿势的大夏舞。

然而,更有趣的是,李之藻的《泮宫礼乐疏》中记载的乐舞,又在

1672年,明亡后流亡到日本的儒家学者朱舜水将《泮宫礼乐疏》中记载的乐舞传入岛国,以此作为基本依据,用来为水户藩德川家圀制定祭孔典礼,后来成为日本孔庙祭祀的乐舞。

钱德明著述不少,除了《中国杂纂》还有《中国现代音乐》、《中国古今音乐论文集》(1779,1937年重印)等等。

图片

为了音乐打假,相关的诸多文献是必须要阅读的。

图片

图片

《中国杂纂》有关钱德明的著述部分,可以查到对永乐大典“器乐、乐理”词条的法文翻译

图片

放大后细看

图片

1780年,钱德明将“中国十二律手势助记法”翻译成法文,载于其著作《中国历史、科学与艺术回忆录》(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des Chinois),即后来整合在一起的《中国杂纂》。

图片

钱德明通过“十二律指掌旋宫之图”,在白石道人的俗乐记谱方式的启发下,弄出了“Fa、Ut(即后来的Do)、Sol、Re、La、Mi、Si”这一套西式记谱方式,理一下顺序,就是Ut(Do)、Re、Mi、Fa、Sol(即后来的So)、La、Si”、“1、2、3、4、5、6、7”。

图片

瞧瞧咱们的十二地支掌诀:顺序、数字都是一样的

图片

唐代药王孙思邈(581-682)《千金翼方》第二十九至三十卷题为“禁经”,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医疗实践。《禁经》的开篇有一节“掌诀法”,这是中医将掌诀用于医疗仪式的最早的文本记录。

图片

图片

最早用来阐释五运六气学说的掌诀,记录在1099年大医学司业刘温舒(生卒不详)进呈宋哲宗的医籍《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中。

图片

1118年,宋代政和年间的医学典籍《政和圣济总录》也记录了有关治疗仪式的掌诀

图片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本名张介宾,1563-1640)的著作《类经图翼》里有两张指掌图,其所著《妙锦万宝全书》中也有使用掌诀法推衍未来的图例

图片

图片

八卦掌诀图,即八卦指掌图

图片

在钱德明之前,西人从未有依靠人的身体本身来协助记忆的习惯,但从华夏的掌诀中学到了这一招

图片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之推广运用到教堂唱诗班的记谱方法、天主教宗教课程,以及耶稣会冥想练习中。

当他们发现中国的掌诀历史久远,存世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宋代后,他们索性把教堂唱诗班的记谱方法也提前到了12世纪,同时又把宗教课程时间大大提前,以创建自己的源流,完全不顾那时西方没有乐理基础的事实

图片

所谓的五线谱,原型就是华夏的琴弦谱,旁边标注着工尺谱的指法,西人在此基础上把按在琴弦上的指印稍微改一改,方向换一换,就变成了现代的五线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之前在音乐系列2一文中已经说过了,古钢琴原产于中国,在朱载堉完善了十二平均律(更准确地称呼为十二等程律)后,中国的扬琴上因为敲击不方便,就加装了琴键。

利玛窦的画像中就出现了钢琴

图片

再来看看永乐大典“湖”字部的有关研究。

图片

中国十二律与西洋音乐的调式是可以对应起来的。

图片

图片

从永乐大典收录的《角招》字谱分析,可以看到一种不同于传统工尺谱的“俗乐之谱”

图片

图片

沿着这个思路,仔细一看,1、3、4、2、7、6、5与俗乐谱的记述方式稍稍一变,形态就十分接近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了研究制作方法,并配图说明,钱德明等传教士曾对华夏传统乐器进行多次拆解,后来在乾隆的授意下,将之改装成了现代钢琴、小提琴的形式,并进行生产,寄回欧洲。

图片

这就是西方音乐发端的真正源头。

有了乐理基础、又有了新式的乐器,连制作说明图都全部给了,还不能发展起来么?

在这一事件中,乾隆的支持对于西方音乐的爆发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西人所绘的乾隆画像

图片

西方来华传教士为了达到搬运知识的目的,坚忍不拔地作出努力,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包括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科学技术、医学、农业、园林等等都进行了研究,并且几乎人人著书立说(哪怕是聘请写手托名在自己头上),出版了不少具有“开拓意义”的大作。

许多传教士因此在西方声名鹊起,赢得生前身后名,流芳百世。

1682年,意大利传教士柏应理回罗马时,仅仅带回的在华传教士的研究资料和著作就多达400多册。同时,这些传教士也将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的大量华夏典籍带回欧洲。1794年,法国传教士白晋回国时,作为礼物赠送给路易十四的图书就有300册。此外,法国另一名传教士马若索,仅仅他一人为法国皇家文库收集了好几千册中国典籍。

由此,可见一斑。

当徐日升、钱德明等传教士把华夏音乐理论著作、收集的实物乐器、乐器制作说明,以及数以万计的曲谱和乐谱被偷运回欧洲后,欧洲便由此爆发了时间长达百年的“中国音乐热”。

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得以诞生。

可以说,钱德明的《中国古今音乐考》在西方产生了无法替代的重大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十分深远。

图片

图片

后世所谓的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刚开始,这些音乐才子们对于乐理还比较生疏,不太会谱曲,因此,从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曲谱、乐谱、戏曲中汲取灵感便成为常态。他们蹒跚学步,从大量抄袭和模仿一步步做起。

巴赫的问题此前已经说过了,这是一个佛朗察人虚构的人物,传教士们把抄袭翻译的曲谱和乐谱都挂在了他的名下而已。因为抄袭和翻译的工作颇为耗时,巴赫一个人根本不够用,所以就干脆编造出了一个巴赫家族,多弄几个音乐大师出来。

在西方后世宣传的语境中,贝多芬(1770年-1827年)与莫扎特(1756年-1791年)经常一起出现,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被描绘成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而贝多芬则被誉为革命性地推进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到来。

贝多芬比莫扎特小14岁,可以勉强算是同一时代之人。

很少有人知道,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公鸡会成员。

图片

一、莫扎特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曾担任奥地利公鸡会的会长,同时也是罗家创办的光明会秘密会员。

图片

如下图所示,1777年,21岁的莫扎特。

图片

他佩戴着教皇颁发的金马刺勋章Orden vom Goldenen Sporne (画像中莫扎特使用了公鸡会的揣手密礼姿势,不过他是28岁时加入公鸡会的)

1784年,奥地利共济会总会Große Landesloge成立,管理45个地区的会所。1784年12月14日,莫扎特加入慈善会所Loge Zur Wohlthätigkeit,成为石匠工会的学徒。会长Otto Heinrich von Gemmingen-Hornberg是他的好朋友,也是光明会成员。

不过,莫扎特常去和睦会所参加集会,因为那里有较多音乐同仁。

1785年1月7日,莫扎特成为石匠副手,并很快晋升为石匠大师。

1785年12月11日,约瑟夫二世(Joseph II.)发布光明会禁令和公鸡会法令Freimaurerpatent,冯·伯恩作为光明会首脑,他的和睦会所被迫与其他会所合并。莫扎特成为新希望Zur Neugekrönten Hoffnung会所成员。

放眼四望,莫扎特的交际圈几乎清一色都是公鸡会成员,包括他的好友兼赞助人里希诺夫斯基亲王(Karl Alois, Prince Lichnowsky)、冯·斯维腾伯爵(Baron Gottfried van Swieten)、放贷的商人Michael Puchberg等等。

卓别林也是公鸡会会员

图片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公鸡会首日封

图片

研究西方音乐史,公鸡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中国的典籍与知识传入欧洲后,促使西方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产生了启蒙运动。

公鸡会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得以成立的。

彼时,成立不久的公鸡会秘密赞助传教士们在华的行动,传教士们自然也投桃报李,将窃取的许多典籍送到了公鸡会手中。公鸡会如获至宝,尤其是在发现了华夏从上古时代就传承下来的宫廷雅乐——李光地整理恢复的《古乐经传》后,一场无比浩大地仿效华夏典礼祭祀仪式,改编各种华夏乐谱的活动在西方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公鸡会对华夏的中和邵乐和典礼制度非常感兴趣,觉得威严、庄重、雄浑、大气,同时又具有一种神秘、神圣的感觉,因此,决定效仿华夏典章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公鸡会的各项仪式与制度。

在欧洲掀起中国思想热、音乐热这一时期,公鸡会凭借着行业许可和强大的金援模式开始展露头角,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不断吸纳优质会员壮大组织,他们开始物色音乐人才为自己服务。不愿加入的人,哪怕再有音乐才能,也是无法顺利获取行业许可的。

他们设计了各种仪式,对音乐艺术运用十分看重。莫扎特、贝多芬之流,就是在此背景下,进入公鸡会视野,并将之打造成为常人难以企及的音乐大神的。

公鸡会深知“名人效应”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持续发展会员而言。

刚开始,流入欧洲的中国曲谱和乐谱多如牛毛,翻译抄袭+改编就可以了,完全不用从零开始创作。

因此,哪怕只是一个拥有听力障碍的人,只要忠心耿耿,也可以好好包装,才能有固然好,没有,也没那么重要。

一批作为公鸡会会员的著名音乐家,创作了许多暗含共济会象征意味或含义的音乐作品,在公鸡会仪式中实际使用。因此,这种音乐被西音乐界称为“公鸡会音乐”。

图片

图片

如上所示,18世纪的欧洲管风琴相对稀缺,常常没有管风琴师。这是因为最后一任耶稣会长钱德明是在1777年才把笙这种乐器带回法国,西方乐器制造家刚开始研究笙的发音原理,并尝试制造管风琴的簧片拉手。所以,一切依靠笙的簧片发音原理制作的管风琴、风琴、口琴和手风琴等等,才刚刚在西方诞生,自然很稀缺。

图片

图片

实际上,莫扎特的歌剧Freimaureroper就是公鸡会歌剧,而他最著名的公鸡会作品《魔笛》(Die Zauberflöte)中大祭司Sarastro的原型就是他的好友、同为公鸡会成员的伊格纳茨·冯·伯恩(Ignaz von Born)。

莫扎特的康塔塔《公鸡会员》(Die Mau2rerf reude,K.471),是为欢迎新的成员格塞伦(Gesellen)加入公鸡会的第二级而创作,康塔塔(K.619)和《自由公鸡会小康塔塔》(Laut verkünde unsre Freude,K.623)被明确地认为是公鸡会音乐。

1779年,钱德明的著作《中国古今音乐考》在欧洲出版。此后,仅仅过了数年,从1785年开始,莫扎特就迎来了创作大爆炸。

莫扎特为公鸡会创作了许多部音乐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

  • 艺术歌曲《兄弟旅程》Gesellenreise,作品编号K.468,1785年3月,用于学徒就职仪式。
  • 男声大合唱《石匠的快乐》Die Maurerfreude,作品编号K.471,1785年4月24日首演。
  • 公鸡会葬礼曲 Maurerische Trauermusik ,编号 K .477/479a,1785年11月。
  • 公鸡会主题歌曲二首,编号 K.483 和 K.484,1786年1月14日,为庆祝公鸡会新希望会所成立。
  • 钢琴伴奏男声合唱《致伟大造物者》, Die ihr des unermesslichen Weltalls Schöpfer ehrt,编号 K .619,1791年。
  • 小合唱Kleine Freimaurer-Kantate《大声宣告我们的快乐》Laut verkünde unsre Freude,作品编号K.623, 1791年11月18日。

挥霍无度、生活毫无节制的莫扎特于1791年在贫困交加中去世,享年35岁,据说后期因为与公鸡会产生矛盾,死于谋杀。

在其死后,更多更重的任务就落到了贝多芬等人的头上。

贝多芬顶着公鸡会给予的光环,集众人之力,终于被塑造成了一尊令人望其项背的音乐大神。

然而,关于贝多芬身上仍旧存在很多谜一样的问题,令人感到困惑。

贝多芬究竟是哪一个?

西人宣称是这位

图片

但也有人声称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下面这位

图片

图片

原来还有黑人的说法?

图片

图片

据说,贝多芬死时制作的死亡面具,看起来很有黑人的特点,主要是鼻子比较塌。部分人认为贝多芬的母亲有可能是来自非洲的摩尔人。之所以宣称贝多芬是白人,是因为欧洲殖民者改写了历史,“洗白”了他。

这部分观点在黑人中比较流行。

《贝多芬是黑人吗?推特就德国作曲家的种族展开了大辩论》,当然西方主流肯定不予认可。

图片

图片

贝多芬也是普鲁士公鸡会成员。其多位传记作者指出,贝多芬曾经为波恩公鸡会的音乐会 Loge des Freres Courageaux 0l’ Orient de Bonn 谱曲和演奏。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Op.59No.1)的柔板《,菲黛里奥》(Fidelio)中的一些乐句,以及《第九交响乐》的终曲乐章等,都是为公鸡会经文谱的曲。注意,公鸡会的礼赞唱法,也效仿了华夏国家祭祀典礼的礼赞唱法。

图片

何新的研究资料也显示,贝多芬、莫扎特都是公鸡会会员。

图片

据说,贝多芬在其生命的最后20多年中,几乎完全沉醉于音乐而不能自拔。

然而,早在写下所谓的《第五交响曲》之前,贝多芬已写下遗书,抱怨他的耳朵问题,详见1802年那封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

图片

其实,贝多芬的耳疾由来已久。

顺藤摸瓜可以发现,早在1794年,就在和恩师海顿闹翻,巴伐利亚选帝候马克西米利安停止赞助的那一年,24岁的贝多芬就突然耳疾发作,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可怕的噪音,特别是高音区,象雷击一样恐怖。发病起初,贝多芬不以为意,以为只是暂时失聪,但两年后,他痛苦地发现,耳朵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影响了他的作曲、他的演奏。

一个不具备正常听力的人,却写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优秀音乐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以及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此被誉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这太不可思议了。

而且,在专业人士看来,贝多芬的艺术生涯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三级跳”——青年勇士、中年英雄和暮年圣哲,在全世界音乐史、全世界文艺史中,都找不到任何一位像他那样跨越巨大精神成长幅度的艺术家。

是的,一个都找不到。

大英图书馆展出的贝多芬手稿

图片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去世,享年57岁,死因众说纷纭,有说长期酗酒同时患上了严重风湿疾病离世的,有说被不肖侄子卡尔活活气死的,有说因好食河鱼导致重金属中毒而亡的,有说化验头发发现是铅中毒死亡的,总之,莫衷一是,疑云重重。

有意思的是,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一首弥撒曲《Misericordias Domini》非常相似,有抄袭之嫌。

而莫扎特的著名歌剧《魔笛》的主旋律与克莱门蒂的钢琴奏鸣曲也是颇为神似。

巴赫“为四台钢琴”所做的协奏曲,与维瓦尔第“为四把小提琴”所做的协奏曲,除了改了个调,乐器不一样,从头到尾都一模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偶尔的撞衫吗?

想想牛顿与莱布尼茨同时发明微积分的故事,最终的原因竟是双方同时看到了来自东方大国的资料和典籍。

如此巧合,那或许不叫撞衫,而是双方都抄了源自同一处的东西,故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似之处。

19世纪,奥地利有位作曲家马勒,其作品中竟然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元素。从这个事例中,也许可以管中窥豹。

马勒代表作《大地之歌》第三乐章的开头有笛子与双簧管的音色,同时采用的是五声音阶,给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极具特色的东方水墨色彩。

《大地之歌》整首选材与歌词,全都来自中国唐诗,六个乐章的取材与歌词分别来源于六首唐诗的德文版。这六首诗分别是李白的《悲歌行》、钱起的《效古秋夜长》、李白的《客中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以及王维的《送别》。

不过,由于翻译的原因,德文歌词和这些唐诗的含义或意境并非完全贴合。特别是第三乐章,歌词与原诗的意境大相径庭。

出现这种状况也很正常,因为这些唐诗,先由法国女作家戈谢译成法语,写成《玉书》,再由德国作家哈伊曼翻译成德文,最后才被马勒谱成乐曲。到了马勒这里,已经变成了三传手。

在整个18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文化、中国音乐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马勒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欧洲的中国曲谱和乐谱多如牛毛,散见于欧洲各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以及许多大学的图书馆,还有不少在私人藏家手中。

其中,许多都是孤本。

2014年,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老图书馆中就有一本印制于1770年前后的中国古代乐谱被重新发掘出来。这本中国古乐谱十分罕见,题为《弦笛琵琶谱》,即为中国笛和琵琶等管弦乐器而准备的乐谱。翻开封面后的第一页是包含简短序言的目录页,随后第二页简单介绍了三件中国乐器:箫、笛和三弦。接下来的八页是以中国古代常用的很多种记谱法之一“工尺谱”记写的13首乐曲。

该古乐谱上有英国数学家詹姆斯·英曼的签名。1805年,詹姆斯·英曼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向圣约翰学院的图书馆捐赠了一箱中国书,其中包括这本古乐谱。1803年12月,英曼只是在广州停留了几周,就弄走了一大堆中国书籍。

荷兰第一所大学莱顿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批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收集的乐谱,含古琴、月琴等。

此处特藏的乐谱中有:

  1. 德音堂琴谱,十卷,有残,康熙刊本
  2. 龙吟馆琴谱,两卷全,僧岳莲钞,古琴谱,重要孤本,梅庵琴谱祖谱
  3. 兰室琴书,抄本,古琴乐律书,孤本
  4. 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刊本,古琴谱,即杨宗稷琴镜卷二
  5. 中和琴室琴谱,古琴谱,高罗佩自编抄
  6. 阳关三叠等曲,古琴谱,孤本,1944年查阜西抄赠
  7. 庄周梦蝶,古琴谱,五知斋琴谱部分,保存精善,汪孟舒赠高罗佩
  8. 尊明阁月琴谱,月琴谱,很少见

奥地利博物馆和挪威卑尔根大学图书馆也藏有一批中国古乐谱,数目不详。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东亚图书馆藏有《荣德堂藏琵琶谱》,内有乾隆乙卯(1795年)菊月茂轩氏积善堂小引,该琵琶谱收有六曲。

……

其实,钱德明搜集的有关中国音乐的各种文献和著作中,还有《盛京赋》、《中国古今音乐篇》补遗、汇编的《中国音曲集》等等。

皮卡尔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18世纪法国来华传教士钱德明寄回的中国音乐乐谱共五十四首,还有一些北堂的音乐资料。

钱德明在《中国古今音乐考》第三部分论述中国音乐的 “调”(即调式理论)时,还收录了三节《先祖颂》,即中国祭祀仪式中赞颂祖先荣耀的歌曲,并附上了五线谱的曲谱。

贝多芬的所谓《欢乐颂》大略与此相关。《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 an die Freude),是德国诗人席勒于1785年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这首诗却是公鸡会的诗歌。

出口转内销

最早向国人介绍贝多芬的,是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他在《音乐小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比独芬传》的文章,称比独芬为“乐圣”。

最开始,贝多芬的中文译名并不统一,李叔同称其为“比独芬”,鲁迅曾用“培得诃芬”,还有人谓之“裴德芬”、“悲多汶”,甚至“白堤火粉”

1946年,傅雷翻译西方著名小说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出版,贝多芬这一译名才逐渐被固定下来。

图片

19世纪末,贝多芬的音乐在上海租界的音乐会和沙龙中响起。

随着20世纪上半叶李叔同、傅雷等人的大力推广和介绍,这位耳聋的西方音乐大神逐渐为更多国人所熟知。

后世,国人往往只知关于贝多芬、莫扎特等人后半段成名的故事,却不知前半段东学西渐的历史。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弱,巴赫、贝多芬之流被西方和公鸡会刻意塑造成一尊尊大神,成为夺取音乐发明权、截断华夏文化的理想工具。

在经过层层包装的现行世界中,知道何瑭、朱载堉、钱德明的人愈来愈少,仿佛此前有关华夏的音乐历史被终结了,于是乎,有了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人成为现代音乐的起点,因为西方,有了音乐的一切。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

让真实的历史,接续往圣先贤;让那些欺世盗之辈,让那些虚假的伪神,都一一倒下吧!为文化正本清源,为华夏圣哲先贤正名,让祖辈们的丰功伟绩重新照耀世间,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成为未来者继续攀登文明高峰的起点和肩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东风劲吹破伪史,贝多芬神像轰然倒塌:耳聋的大师果然经不起细细推敲,莫扎特、巴赫抄作业上瘾,关键还在传教士钱德明身上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