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康乾盛世,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华夏第一典史小吏:从未没带过兵,突然接手城防,无兵无将,困守孤城81日,干掉三王十八将

图片

南宋末年,十万军民蹈海;

明朝末年,十万军民同生死义。

是的,都是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可正是这些小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明亡后,广东潮州人张杰绪效仿南宋末年左丞相陆秀夫之子陆自立南下吕宋和爪哇建国,率三百残兵退守南海石塘屿(今之纳土纳群岛,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属于浅海区,由27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2110平方公里,岛屿海拔高度为100米以上,大多数地方是水深为30米)。

图片

汉代以前,华夏称“纳土纳群岛”海域为“涨海”,称“纳土纳群岛”为“涨海崎头”,称“纳土纳主岛”为“极大崎头”。因为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马六甲口,受两洋水位落差活动影响,致使该水域水位时有升高和回落现象。

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

意即,纳土纳群岛的海域水面太浅,且多有暗礁。

三国时,吴国万震在《南州异物志》写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涨而多磁石。

从马来半岛往东北方向航行的这段水域,纳土纳大岛高高矗立于纳土纳群岛海域中,这片海域经常涨水而且多有暗礁。

北宋以来,越南中部的交趾洋以及婆罗洲西北的纳土纳群岛已被作为中国与外国的海域分界,凡从外国来的船只,过了纳土纳群岛或交趾洋,即进入中国之境,这也是中国对纳土纳群岛主权的最早宣示。

明朝,郑和下西洋经过这里时,把“涨海”改称为“石塘”,改“涨海崎头”为“石塘屿”,改“极大崎头”为“万生石塘屿”。

后来,郑和在这里修建了小港口,并建有大量营房,配有大量生活设施,提供了各种师傅,不仅有木工、篾工,还有雕工、画工、漆工,各式各样的工具都有,人人都有特长,还留了大量人员管理与值守,为中国往来的商船与民船提供了方便。

明宣宗曾下旨继续驻守此岛,并赐字“万生屿,安不纳”。

此后,以曾沅芳为代表的一干船工,带着皇帝手谕及各自家眷上岛住了下来,并奉皇命驻守该岛。

明朝末年,张杰绪率300残兵退守此岛,在纳土纳群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奉明朝为正统。

张杰绪逝世后,内部发生纷争。

1601年,随着荷兰人对爪哇、雅加达的占领,建立东印度总部,纳土纳群岛被荷兰人趁机逐个击破,王国瓦解。

1942年1月,日本海军进入望加锡海峡,纳土纳群岛随之被日本控制。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该岛主权又归荷兰。

1948年,印尼成立,随后荷兰将侵占的纳土纳群岛主权移交给了印尼。此后,印尼大量往纳土纳群岛移来大量马来人,导致该岛华人占的比例大幅度下降,马来人占了该岛总人口的86%,华人的人口优势不存在。

2015年,中印两国达成协议,纳土纳群岛主权归属于印尼。

图片

在反抗满清的残暴统治中,江阴八十一日是值得后世铭记的。

阎应元 ,字皕亨,汉族,直隶通州(今北京通州)人,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阎应元赴任江阴典史。

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据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无奈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图片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

不过,李自成在占领北京42天后就被吴三桂联合满清在山海关打败。随后,满清入主中原,颁布了那道剃发令。

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日。

江阴一战,清朝“七王”、“薛王”、“十王”皆死于城下,折损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

清兵大炮攻城,死者六万七千余人,巷战死者又七千,一共折损三王十八将、七万五千余人。

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清军攻入城中后,男人们与清军展开了最后绝杀的巷战,因为精疲力竭、食不果腹,全部战死;

典史陈明遇命全家男女四十三人自焚死。复持刀与清军作殊死战,身负重创,身死僵立墙边;

冯厚敦于明伦堂自尽殉节;

妇孺老幼虽然无能斩杀敌人,但为保全最后的气节,也都纷纷自尽。

图片

在县衙,妇孺老幼34人举火自焚;

一江阴女子殉节前题:

腐胬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中书戚勋、书生许用举家点火自焚而死;

书生许王家被清军抓捕后,清军问他:君故明一诸生,未食天碌,何以身殉?许王家怒道:君臣之义,岂论仕与不仕?公等勿复言;

又一个姓笪的书生临行前喊道: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何其壮烈也!

图片

阎应元因伤被俘,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终英勇就义。

只有藏在寺观塔内的印白和尚与老幼共五十三人得以幸存。

根据《明史》记载:

“大清兵力攻城,应元守甚固。东平伯刘良佐用牛皮帐攻城东北,城中用炮石力击。良佐乃移营十方庵,令僧陈利害。良佐旋策马至,应元誓以大义,屹不动。及松江破,大清兵来益众,四围发大炮,城中死伤无算,犹固守。八月二十一日,大清兵从祥符寺后城入,众犹巷战,男妇投池井皆满。明遇、用皆举家自焚。应元赴水,被,死之。”

江阴百姓为保华夏衣冠之壮烈气节,一直为后人所崇敬。后世将阎应元与陈明遇、冯厚敦合称为抗清三公

南宋末年,教员先祖文天祥在临终前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明朝末年,阎应元效仿先辈,也写下了一首绝命诗,诗曰: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 2 3 4 5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康乾盛世,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华夏第一典史小吏:从未没带过兵,突然接手城防,无兵无将,困守孤城81日,干掉三王十八将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