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健脾祛湿第一名方四神汤的配比和做法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但如果体内的水湿太多了,就会泛滥,阳气就出不来,就像乌云蔽日,人就会觉得神疲乏力、周身困重、头目眩晕、腹痛泄泻,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湿气重。

 

湿气从哪里来?从脾胃而来,脾主运化,气血津液在脾胃的作用下才能去到该去的地方,现在脾虚了,脾不好好工作了,对水湿的运化功能就会降低,很容易出现水湿内停。正如《黄帝内经》所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三焦不通的症状及调理方法

 

所以祛湿的根本在于健脾,一味地祛湿而没有同时做到健脾,等于白费力。

 

早在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开出一个方子,叫苓桂术甘汤,是公认的化气行水的祖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几乎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而来。

 

苓桂术甘汤: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

 

整个方子偏温,适合寒湿之人。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舌体又胖又大,两边有齿痕,舌苔厚腻而白,人又容易困倦乏力,苓桂术甘汤再合适不过了。桂枝,张仲景最拿手的一味药,他在许多治水治湿的方子里都有用到它,有画龙点睛之妙。

桂枝是桂树枝头最上面那一小节嫩嫩的树枝,所以生发力很强。桂枝强心阳,心阳强大了,相当于把人体的太阳升了起来。

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水寒湿气太盛,好比山间浓雾弥漫,太阳一出来,立马云开雾散。桂枝把藏匿在脏腑经络里,如迷雾一般的水湿消散,然后从体表毛孔渗出去。

 

桂枝制阳光,它能给身体带来阳气,是能够让人感到暖烘烘的一味药,原本因为嗜食寒凉而阴寒内盛的脾胃在阳气的温暖下,也得以苏醒过来,所以这第一招叫温阳化湿。

 

第二招叫燥湿,这也可以从中药里找到对应药材,它就是白术。

白术的药性是往上走的,走到哪里去呢?走到中焦脾胃。所以它是生脾土之药,土能制水,你看那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一下过雨,水湿是不是就很重,这时候铺几铲干燥的泥土上去,立马干爽。

IMG_256

第三招叫利湿,什么是利湿?好比耕田种地,夏天雨水多的时候,那水就积在田地里出不去,禾苗就容易死掉。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排水沟,因势利导,把水排出去。

 

而在人体的排水沟就是膀胱和三焦,膀胱是水之大源,三焦是水之溪流,能同时通利膀胱和三焦的就是茯苓。中医很多时候都是在治水,把水道调好了,对于人来说也就通透自在了。

 

茯苓利湿,相当于把沟渠通开,然后从上往下,把人体多余的、不需要的、乱窜之水,通过下焦以小便的形式排出。岳美中老先生利用茯苓的这一特性,常用它来治疗脱发。

为什么脱发,因为天天久坐,坐久了脾虚不运化,就生湿气,水湿在体内可不会安分守己,它会到处乱窜,当它上攻于头,头发就开始掉。大家都养过花,知道花盆底下有个洞,这个洞一旦被堵住,花盆里多余的水分就无法及时渗出去,那些花就有可能会烂根。

IMG_257

这时用一味茯苓打成粉,每天吃上一点,利湿的同时还能健脾,水湿一走掉,头发又会长出来。

 

茯苓健脾的力量虽然不如白术,但它的韧性却是不容小觑的,它像老牛耕田一样,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帮助我们的脾胃,纠正我们的偏颇,也正是因为茯苓这种不温不燥,不寒不热的性子,所以它又是一味非常好的药食同源之物,慈禧太后常用的养生食疗中,第一味就是茯苓。

 

桂枝在上出太阳,白术在中补气健脾,茯苓在下通水道,三员大将通力合作把水湿打得落荒而逃,但是上阵杀敌光有计谋不行,还需要强大的后勤队伍,以前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做不好,即使有百万之师,也一样打不赢。

这时,甘草这位国老就派上用场了,炙甘草坐镇中焦,牢牢地守住脾胃这个大后方,它既是军师,又是粮草官,一方面调和三员大将之间的矛盾,令它们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另一方面及时把粮草运送到各个部门。

 

所以说,医圣就是医圣,高手出招,招招必杀,虽然只有简单的四味药,却阵法分明,活灵活现,似有千军万马之势,这场与湿邪的战役,取胜简直就如探囊取物一般。

赞(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健脾祛湿第一名方四神汤的配比和做法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